越南谅山省扶贫政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1-16页 |
1.2.1 西方国家扶贫开发的一般理论及观点 | 第11-12页 |
1.2.2 中国的扶贫政策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越南扶贫研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1.4.2 案例研究法 | 第17页 |
1.4.3 统计分析法 | 第17页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扶贫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贫困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贫困类型的划分 | 第18-19页 |
2.1.3 越南贫困的标准 | 第19-20页 |
2.1.4 扶贫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2 扶贫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纳尔逊的“低水平陷讲”理论 | 第21页 |
2.2.3 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越南谅山省社会经济概况与贫困人口 | 第22-26页 |
3.1 谅山省经济社会概况 | 第22-24页 |
3.1.1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3.1.2 经济现状 | 第23-24页 |
3.2 越南谅山省贫困人口的分布及特征 | 第24-26页 |
3.2.1 谅山省贫困人口的特征 | 第24-25页 |
3.2.2 谅山省贫困人口的分布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越南谅山省扶贫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6-38页 |
4.1 谅山省贫困人口形成的根源 | 第26-29页 |
4.1.1 自然条件因素 | 第26页 |
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26-27页 |
4.1.3 人口素质条件 | 第27-28页 |
4.1.4 家庭和人口结构因素 | 第28-29页 |
4.1.5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29页 |
4.2 谅山省扶贫政策及其实施 | 第29-32页 |
4.2.1 谅山省扶贫政策的内容及目标 | 第29-30页 |
4.2.2 扶贫政策的实施 | 第30-32页 |
4.3 扶贫政策的效果 | 第32-34页 |
4.3.1 贫困人口收入及规模的变化 | 第32-33页 |
4.3.2 加强了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33页 |
4.3.3 社会民生政策 | 第33-34页 |
4.4 谅山省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4.4.1 政策制定方面的问题 | 第34-35页 |
4.4.2 贫困地区干部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 | 第35页 |
4.4.3 返贫现象 | 第35页 |
4.4.4 扶贫资金的管理存在漏洞 | 第35-36页 |
4.4.5 部分贫困户还存在着依赖思想 | 第36页 |
4.4.6 腐败问题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完善越南谅山省扶贫政策的建议 | 第38-51页 |
5.1 构筑可持续的扶贫政策体系 | 第38-42页 |
5.1.1 建立扶贫救助政策 | 第38页 |
5.1.2 教育和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意志 | 第38-39页 |
5.1.3 教育和培训政策 | 第39-40页 |
5.1.4 发展贫困地区科技工业 | 第40-41页 |
5.1.5 鼓励和优惠投资贫困地区的政策 | 第41页 |
5.1.6 贫困户优惠信贷政策 | 第41-42页 |
5.2 同步实施防止返贫的各种措施 | 第42-45页 |
5.2.1 医疗卫生方面的帮扶政策 | 第44页 |
5.2.2 完善灾难救助政策 | 第44-45页 |
5.3 改革和完善扶贫工作的管理体制 | 第45-51页 |
5.3.1 提高干部人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 | 第45-46页 |
5.3.2 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5.3.3 让社区以及贫困户本身成为监督者 | 第47-48页 |
5.3.4 建立消除腐败的机制 | 第48-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