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视角下的教育理论原创性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7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9页 |
| (一)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思考 | 第9页 |
| (二)对“教育学家”称号的思考 | 第9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一)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原创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二)教育理论原创性不足的归因 | 第12-13页 |
| (三)教育理论原创的路径探索 | 第13-14页 |
| (四)结论与反思 | 第14页 |
| 三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时代呼吁原创性教育理论 | 第17-22页 |
| 一 教育领域的冲突与挑战 | 第17-18页 |
| 二 经济转型与挑战 | 第18-19页 |
| 三 文化多元的冲突与挑战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教育理论的“实践乏力” | 第22-28页 |
| 一 “拿来主义”的消极影响 | 第22-26页 |
| (一)对西方教育理论成果的“拿来主义” | 第22-24页 |
| (二)对邻近学科理论成果的“拿来主义” | 第24-26页 |
| 二 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关注不够深入 | 第26页 |
| 三 对中国教育传统不够重视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实践是原创性教育理论生成的沃土 | 第28-37页 |
| 一 基于实践进行理论原创的现实必要性 | 第28-31页 |
| (一)真正引领实践的需要 | 第28-29页 |
| (二)培养研究者的需要 | 第29-30页 |
| (三)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 第30-31页 |
| (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第31页 |
| 二 实践对原创性教育理论生成重要性的历史证明 | 第31-37页 |
| (一)国外的教育家与教育实验 | 第32-33页 |
|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与教育实验 | 第33-35页 |
| (三)建国后有影响的教育家与教育实验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教育理论原创的困境 | 第37-43页 |
| 一 身份的阻隔与工作区隔 | 第37-38页 |
| 二 研究者自身的问题 | 第38-40页 |
| (一)能力与意愿问题 | 第38-39页 |
| (二)研究与探索的动力问题 | 第39-40页 |
| 三 科研评价导向问题 | 第40-41页 |
| 四 中小学学业评价制度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如何扎根教育实践 | 第43-51页 |
| 一 价值取向的变革:扎根教育实践的前提 | 第43-45页 |
| (一)研究者 | 第43-44页 |
| (二)管理者 | 第44-45页 |
| (三)实践者 | 第45页 |
| 二 制度建设:扎根教育实践的保障 | 第45-47页 |
| 三 研究者实践能力的提升:扎根教育实践的关键 | 第47-51页 |
| (一)躬身教育实践 | 第47-48页 |
| (二)注重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合作 | 第48-49页 |
| (三)个人能力的提升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