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0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2.1 循环冷却水中柴油泄漏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固定化生物酶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9-20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介孔SiO_2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1-25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1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3页 |
2.2.1 透射电镜照片 | 第22页 |
2.2.2 比表面分析 | 第22-23页 |
2.2.3 FT-IR | 第23页 |
2.3 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单体酶的固定化及缓蚀性能研究 | 第25-5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3.2.1 实验所选用柴油的性质 | 第29页 |
3.2.2 循环冷却水水质分析 | 第29-30页 |
3.2.3 漆酶的固定化及缓蚀效果 | 第30-38页 |
3.2.4 溶菌酶的固定化及缓蚀效果 | 第38-44页 |
3.2.5 脂肪酶的固定化及缓蚀效果 | 第44-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共固定化溶菌酶和脂肪酶及缓蚀效果分析 | 第51-6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5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4.2.1 共固定化方式的选择 | 第52-53页 |
4.2.2 共固定化条件优化的单因素实验 | 第53-55页 |
4.2.3 共固定化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55-60页 |
4.3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共固定化酶在循环冷却水模拟系统装置中的应用 | 第62-67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5.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6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5.2.1 过滤后柴油浓度变化 | 第64-65页 |
5.2.2 混合滤料过滤出水的腐蚀性测定 | 第65-66页 |
5.3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建议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