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三、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方法 | 第20-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0-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梳理及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一、相关概念梳理 | 第23-28页 |
(一)贫困 | 第23-26页 |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 第26-27页 |
(三)扶贫开发模式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二、相关扶贫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一)多维扶贫理论 | 第28页 |
(二)赋权扶贫理论 | 第28-29页 |
(三)内源式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及新时期的基本态势 | 第30-37页 |
一、我国特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 | 第31-34页 |
(一)体制改革推动与间接瞄准扶贫相结合(1978-1985) | 第31-32页 |
(二)项目开发推动与区域瞄准扶贫相结合(1986-1993) | 第32页 |
(三)多方参与与开放式扶贫相结合(1994-2000) | 第32-33页 |
(四)科技开发推动与整村推进相结合(2001-2004) | 第33页 |
(五)民族地区针对性扶贫启动阶段(2005-2010) | 第33-34页 |
(六)集中连片推动与全面治理相结合(2011-至今) | 第34页 |
二、我国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态势 | 第34-37页 |
(一)连片特困地区是目前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 | 第34-35页 |
(二)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有效手段 | 第35-36页 |
(三)开发式综合扶贫是扶贫的重要方式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概况及实施搬迁扶贫的现实需求 | 第37-43页 |
一、四川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贫困的现状特点 | 第37-40页 |
(一)贫困地区分布广 | 第37-38页 |
(二)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 | 第38-39页 |
(三)贫困地区自我发展保障能力弱 | 第39页 |
(四)贫困人.较分散,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半山区 | 第39-40页 |
二、实施搬迁扶贫的现实需求 | 第40-43页 |
(一)传统的扶贫方式成本高、难度大、效果差 | 第40-41页 |
(二)实现消除贫困和保护生态的双重目标 | 第41-42页 |
(三)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特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解决脱贫致富 | 第42页 |
(四)有效落实民族政策、促进国家社会和谐稳定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四川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搬迁扶贫的做法、主要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 第43-58页 |
一、搬迁扶贫的主要方式 | 第43-48页 |
(一)村内就近安置 | 第43-44页 |
(二)村内集中安置 | 第44-45页 |
(三)跨村插花安置 | 第45-46页 |
(四)跨村集中安置 | 第46-47页 |
(五)城镇化无土安置 | 第47-48页 |
二、取得的成效 | 第48-51页 |
(一)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部分群众脱贫致富 | 第48-49页 |
(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明显的改善 | 第49页 |
(三)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 第49-50页 |
(四)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 第50-51页 |
(五)扶贫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明显降低 | 第51页 |
三、主要经验 | 第51-54页 |
(一)政府有序引导 | 第51-52页 |
(二)群众自愿参与 | 第52页 |
(三)多元资源整合 | 第52-53页 |
(四)有效促进后续产业发展 | 第53页 |
(五)搬迁梯次推进 | 第53-54页 |
四、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4-58页 |
(一)政府在对搬迁扶贫的重视上还有待提高 | 第54页 |
(二)搬迁扶贫组织分散 | 第54-55页 |
(三)相关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第55页 |
(四)扶贫瞄准存在偏差 | 第55-56页 |
(五)搬迁对象的主体参与作用较小 | 第56页 |
(六)后续产业培育较困难 | 第56-57页 |
(七)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套 | 第57-58页 |
第六章 对策建议与模式改进 | 第58-69页 |
一、对策建议 | 第58-65页 |
(一)针对特殊人.、具体人.构建精准扶贫机制 | 第58-59页 |
(二)探索多渠道资金整合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 | 第59-62页 |
(三)建立搬迁扶贫土地供给机制 | 第62页 |
(四)搬迁扶贫的项目管理机制创新 | 第62-63页 |
(五)推动搬迁扶贫组织创新 | 第63-64页 |
(六)建立搬迁扶贫的政策协同体系 | 第64-65页 |
二、搬迁扶贫的模式改进与提升 | 第65-69页 |
(一)搬迁扶贫与土地资源跨区置换相结合模式 | 第65-66页 |
(二)搬迁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模式 | 第66页 |
(三)搬迁扶贫与产业发展的双向互动模式 | 第66-67页 |
(四)搬迁扶贫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发展模式 | 第67-68页 |
(五)搬迁扶贫与新村建设的合理结合模式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