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单站无源定位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单站无源定位系统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2.2 单站无源定位方法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单站无源定位技术相关原理 | 第21-29页 |
2.1 单站无源定位基本流程及其可截获定位参数分析 | 第21-23页 |
2.1.1 单站源定位基本实现流程 | 第21页 |
2.1.2 单站无源定位可截获定位参数分析 | 第21-23页 |
2.2 典型单站无源定位法原理分析 | 第23-26页 |
2.2.1 基于目标辐射源的单站无源定位 | 第23-25页 |
2.2.2 基于外辐射源的单站无源定位 | 第25-26页 |
2.3 观测站飞行姿态及运动轨迹对单站无源定位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相位差变化率的机载单站无源定位 | 第29-49页 |
3.1 干涉仪测相数据解模糊算法 | 第29-31页 |
3.1.1 长短基线法 | 第29-30页 |
3.1.2 短基线有模糊的双基线法 | 第30页 |
3.1.3 虚拟基线法 | 第30-31页 |
3.2 基于双基线干涉仪的相位差变化率提取原理 | 第31-36页 |
3.2.1 时/频域鉴相比较 | 第31-33页 |
3.2.2 基于长基线含模糊相位提取相位差变化率原理 | 第33-34页 |
3.2.3 测相数据异常值和跳变值修正方法 | 第34-36页 |
3.3 基于相位差变化率的机载单站无源定位法 | 第36-39页 |
3.3.1 定位原理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定位误差分析 | 第38-39页 |
3.4 基于时频干涉仪的相位差变化率机载单站无源定位法 | 第39-41页 |
3.5 基于相位差变化率定位法的可观测性分析 | 第41-42页 |
3.6 仿真分析 | 第42-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基于子空间数据融合的机载单站直接无源定位 | 第49-61页 |
4.1 现有的窄带直接无源定位方法原理 | 第49-50页 |
4.2 基于子空间数据融合的机载单站直接无源定位法 | 第50-55页 |
4.2.1 定位原理分析 | 第50-54页 |
4.2.2 定位算法实现 | 第54-55页 |
4.3 子空间处理中信源数估计算法 | 第55-58页 |
4.3.1 AIC准则 | 第55页 |
4.3.2 MDL准则 | 第55-57页 |
4.3.3 正则相关法 | 第57-58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基于FRFT变换和数据融合的机载单站直接无源定位 | 第61-75页 |
5.1 现有的宽带直接无源定位方法原理 | 第61-63页 |
5.2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 | 第63-66页 |
5.2.1 FRFT变换定义 | 第63-64页 |
5.2.2 线性调频信号在FRFT域中的时频聚焦性 | 第64-65页 |
5.2.3 快速FRFT变换及其归一化问题 | 第65-66页 |
5.3 基于FRFT变换和数据融合的机载单站直接无源定位法 | 第66-71页 |
5.3.1 定位原理分析 | 第66-70页 |
5.3.2 定位算法实现 | 第70-71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作者简介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