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21-29页 |
2.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第21-24页 |
2.1.1 竹文化旅游风景区开发意识的萌芽 | 第21-22页 |
2.1.2 传统竹工艺技艺保护意识的产生 | 第22-23页 |
2.1.3 以水竹凉席为代表的竹艺品开始崭露头角 | 第23-24页 |
2.2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第24-26页 |
2.2.1 竹文化设施的建设 | 第24-25页 |
2.2.2 竹艺人才队伍的建设 | 第25页 |
2.2.3 竹文化节庆会展行业的兴起 | 第25-26页 |
2.3 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 第26-29页 |
2.3.1 竹文化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肌体的嵌入 | 第26-27页 |
2.3.2 益阳竹工艺之都建设 | 第27页 |
2.3.3 益阳竹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建设 | 第27-29页 |
第3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 第29-44页 |
3.1 政策环境 | 第29-31页 |
3.1.1 国家政策的基础环境 | 第29-31页 |
3.1.2 益阳地区的特有环境 | 第31页 |
3.2 经济环境 | 第31-33页 |
3.2.1 益阳经济发展总体平稳 | 第31-33页 |
3.2.2 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加大 | 第33页 |
3.3 文化环境 | 第33-39页 |
3.3.1 益阳地方文化多元化 | 第34-35页 |
3.3.2 益阳竹文化历史悠久 | 第35页 |
3.3.3 益阳竹文化资源充足 | 第35-36页 |
3.3.4 益阳竹文化渗透广泛 | 第36-39页 |
3.4 技术环境 | 第39-44页 |
3.4.1 “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基础环境 | 第39-40页 |
3.4.2 竹工艺技术丰富 | 第40-42页 |
3.4.3 “小郁竹艺”技术品牌效应 | 第42-44页 |
第4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44-61页 |
4.1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 | 第44-47页 |
4.1.1 居民的需求 | 第44-47页 |
4.1.2 旅游者的需求 | 第47页 |
4.2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开发 | 第47-51页 |
4.2.1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类型 | 第48页 |
4.2.3 益阳竹文化产品的开发过程 | 第48-51页 |
4.3 益阳竹文化产业结构 | 第51-53页 |
4.3.1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 | 第51页 |
4.3.2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层次结构 | 第51-53页 |
4.4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 第53-55页 |
4.4.1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 第53-54页 |
4.4.2 竹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模式 | 第54-55页 |
4.5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资本运营 | 第55-56页 |
4.5.1 益阳竹文化产业资本的分类 | 第55-56页 |
4.5.2 益阳竹文化产业资本运营的方式 | 第56页 |
4.6 益阳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6-61页 |
4.6.1 竹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 第57页 |
4.6.2 竹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较低 | 第57-58页 |
4.6.3 竹工艺产品缺乏创意 | 第58-59页 |
4.6.4 竹文化产业人才短缺 | 第59-61页 |
第5章 益阳竹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 第61-75页 |
5.1 加强竹文化产业内涵建设 | 第61-62页 |
5.1.1 树立竹文化传承理念 | 第61页 |
5.1.2 加强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 | 第61-62页 |
5.1.3 建设竹文化博物馆 | 第62页 |
5.2 优化竹文化产业结构 | 第62-70页 |
5.2.1 引导竹文化与多业态结合 | 第62-65页 |
5.2.2 实现竹文化资源的创意整合 | 第65-67页 |
5.2.3 构建竹文化产业集聚区 | 第67-70页 |
5.3 加快实现竹工艺产品的创意转向 | 第70-72页 |
5.3.1 融合多种材质 | 第70-71页 |
5.3.2 吸收现代风尚 | 第71页 |
5.3.3 深挖传统文化 | 第71-72页 |
5.4 推进竹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 第72-75页 |
5.4.1 加强保护民间文化人才 | 第72-73页 |
5.4.2 利用高校培养创意人才 | 第73页 |
5.4.3 科学制定经营人才发展规划 | 第73-74页 |
5.4.4 完善文化创意人才管理机制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