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阳光私募发展路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选题背景第9页
    1.2 选题意义第9页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9-10页
        1.3.1 本文的创新点第9-10页
        1.3.2 不足之处第10页
    1.4 研究结构与内容第10-12页
第二章 阳光私募概述第12-15页
    2.1 私募基金定义第12页
    2.2 私募股权基金概述第12-13页
    2.3 阳光私募基金概述第13-15页
        2.3.1 阳光私募基金含义第13页
        2.3.2 阳光私募基金类型第13页
        2.3.3 阳光私募基金特点第13-15页
第三章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发展与现状第15-25页
    3.1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发展进程第15-16页
        3.1.1 萌芽阶段(1993年-1995年)第15页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96年-1998年)第15页
        3.1.3 高速发展阶段(1999年-2001年)第15-16页
        3.1.4 分化整合阶段(2002年-2005年)第16页
        3.1.5 黄金阶段(2006年至今)第16页
    3.2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发展现状第16-25页
        3.2.1 产品发行情况第16-18页
        3.2.2 投资顾问情况第18-19页
        3.2.3 投资业绩概述第19-20页
        3.2.4 投资操作策略第20-23页
        3.2.5 阳光私募基金的发行与审批第23页
        3.2.6 运作模式概述第23-25页
第四章 阳光私募的监管:国内外比较研究第25-31页
    4.1 我国阳光私募法律监管情况第25-27页
        4.1.1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法律性质第25页
        4.1.2 法律监管主体与内容第25-27页
        4.1.3 局限与漏洞第27页
    4.2 美国私募基金法律监管情况第27-29页
        4.2.1 对投资者资格的限定第28页
        4.2.2 私募基金设立第28页
        4.2.3 公开发行限制第28-29页
        4.2.4 较宽松的信息披露制度第29页
    4.3 英国私募基金法律监管情况第29-31页
第五章 我国阳光私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31-37页
    5.1 信息透明度低第31页
    5.2 风险控制不到位第31-32页
    5.3 各方存在诸多违规第32-34页
        5.3.1 销售方存在诸多违规第33页
        5.3.2 信托公司违规操作第33页
        5.3.3 预警线形同虚设第33-34页
        5.3.4 投资顾问操纵市场第34页
    5.4 监管体系不完善第34-36页
        5.4.1 监管机构不明确第34-35页
        5.4.2 成立审批问题第35页
        5.4.3 投资门槛问题第35页
        5.4.4 证券从业资质问题第35-36页
    5.5 伞形信托的杠杆风险第36-37页
第六章 阳光私募发展的困境与瓶颈第37-43页
    6.1 法律监管与法律责任不明确第37-38页
    6.2 阳光私募基金创新能力弱第38-39页
    6.3 收费模式不合理第39-40页
    6.4 投资方式单一第40页
    6.5 产品发行成本过高第40-41页
    6.6 规模相对较小,无话语权第41页
    6.7 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第41页
    6.8 存在投资经理操作风险第41-42页
    6.9 外国投资者的竞争第42-43页
第七章 我国阳光私募发展建议第43-51页
    7.1 确立合法法律地位,明确法律内容第43页
    7.2 完善监管机制第43-46页
        7.2.1 明确监管机构第43-44页
        7.2.2 确立监管方式第44页
        7.2.3 规范监管内容第44-46页
    7.3 加强私募产品发行创新第46-47页
    7.4 制定相应阳光私募产品标准第47-48页
        7.4.1 产品募集与设立标准第47页
        7.4.2 收费模式标准第47页
        7.4.3 投资方式标准第47-48页
    7.5 重点解决信息披露问题第48-49页
    7.6 重视基金管理人员的监督与培养第49页
        7.6.1 建立基金管理人资格审查制度第49页
        7.6.2 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第49页
    7.7 完善投资顾问内外部制衡机制第49-50页
    7.8 建立综合评价分析体系第50-51页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51-53页
    8.1 结论第51页
    8.2 研究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诊断报告
下一篇: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动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