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硫酸—甘氨酸共掺杂聚苯胺修饰电极去除废水中六价铬的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5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铬 (Cr)污染概述第14-24页
        1.2.1 铬(Cr)污染的来源第14-15页
        1.2.2 铬(Cr)污染的环境影响第15-16页
        1.2.3 Cr(Ⅵ)与Cr(Ⅲ)的存在及转化第16-17页
        1.2.4 含Cr(Ⅵ)废水的主要还原处理技术第17-24页
    1.3 网状玻璃碳 (RVC)电极简介第24-28页
        1.3.1 RVC电极的结构与性质第24-26页
        1.3.2 RVC电极在电化学方面的应用第26-27页
        1.3.3 RVC电极电化学还原Cr(Ⅵ)的研究现状第27-28页
    1.4 导电聚苯胺简介第28-33页
        1.4.1 聚苯胺的结构第28-29页
        1.4.2 聚苯胺的主要电化学性质第29-30页
        1.4.3 聚苯胺的主要应用第30-31页
        1.4.4 聚苯胺处理含Cr(Ⅵ)废水的研究现状第31-33页
    1.5 课题简介第33-35页
        1.5.1 课题的研究创新点第33-34页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实验思路第34-35页
第2章 RVC/PANI-SA-GLY电极的电化学聚合条件优化及制备第35-47页
    2.1 引言第35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35-36页
        2.2.2 电极的预处理第36页
        2.2.3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36页
    2.3 电化学聚合条件的CCD优化第36-38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2.4.1 CCD设计及实验结果第38页
        2.4.2 方差分析及各因素交互作用讨论第38-42页
        2.4.3 最优化条件选择及实验验证第42-44页
        2.4.4 PANI-SA-GLY膜厚度选择第44-46页
    2.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RVC/PANI-SA-GLY电极电化学还原Cr(Ⅵ)过程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探究及与其他电极的比较实验研究第47-61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7-50页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第47-48页
        3.2.2 实验水样第48页
        3.2.3 实验装置第48-49页
        3.2.4 主要指标测定及计算方法第49-50页
    3.3 影响因素实验设计第50-51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60页
        3.4.1 电势的影响作用第51-53页
        3.4.2 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作用第53-56页
        3.4.3 初始pH值的影响作用第56-58页
        3.4.4 电流密度的影响作用第58-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RVC/PANI-SA-GLY电极的除Cr(Ⅵ)机理及电极的稳定性、可循环利用性能研究第61-68页
    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61-62页
    4.2 能谱分析第62-64页
    4.3 RVC/PANI-SA-GLY电极的吸附 -还原机理第64-65页
    4.4 RVC/PANI-SA-GLY电极的稳定性第65-66页
    4.5 RVC/PANI-SA-GLY电极的可循环利用性第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铁氰化钾锌类复合物对模拟放射性废水中Co2+、Cu2+的吸附研究
下一篇:PROTOS2-2烟支交接系统运动学建模与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