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前言 | 第10-11页 |
2.连作障碍 | 第11-12页 |
2.1 连作障碍概述 | 第11-12页 |
2.2 连作障碍的原因 | 第12页 |
3.化感(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 | 第12-20页 |
3.1 化感(自毒)物质的种类及来源 | 第13-14页 |
3.2 化感(自毒)物质的收集、分离、鉴定及生物检测 | 第14-16页 |
3.3 化感(自毒)物质的作用机制和生理效应 | 第16-18页 |
3.4 化感(自毒)物质的作用特点 | 第18-20页 |
4.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4.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方法 | 第20-21页 |
4.2 根系分泌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1-22页 |
4.3 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 | 第22-23页 |
5.马铃薯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6.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7.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8.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8.1 根盒培养条件下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 | 第26页 |
8.2 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 | 第26页 |
8.3 大田条件下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 | 第26-27页 |
9.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根盒培养条件下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 | 第28-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1.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28-29页 |
1.2 根系分泌物的衍生化 | 第29页 |
1.3 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 第29页 |
1.4 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 | 第29-30页 |
1.5 根系分泌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2.1 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 | 第31-36页 |
2.2 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确定 | 第36页 |
2.3 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 | 第36-39页 |
2.4 根系分泌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期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 | 第43-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1.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43页 |
1.2 根系分泌物的衍生化 | 第43页 |
1.3 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2.1 苗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 第43-46页 |
2.2 现蕾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 第46-48页 |
2.3 开花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 | 第48-51页 |
2.4 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确定 | 第5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大田条件下不同连作年限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 | 第53-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第53页 |
1.2 根系分泌物的衍生化 | 第53页 |
1.3 根系分泌物的GC-MS分析 | 第53页 |
1.4 根系分泌物中棕榈酸的定量 | 第53-54页 |
1.5 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 | 第54页 |
1.6 根系分泌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7页 |
2.1 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 | 第55-60页 |
2.2 根系分泌物中棕榈酸的确定 | 第60-61页 |
2.3 根系分泌物中棕榈酸的定量 | 第61-62页 |
2.4 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 | 第62-66页 |
2.5 根系分泌物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6-67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2页 |
1、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2、研究的创新点 | 第70-71页 |
3、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88页 |
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