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发电机、大型发电机组(总论)论文--风力发电机论文

无源自适应MPPT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 离网型风力发电机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不同类型的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系统及其应用现状第15-19页
        1.2.2 离网型风力发电机系统的MPPT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9-24页
        1.2.3 现有MPPT技术存在的问题第24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原理及结构分析第26-45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风力机特性第26-27页
    2.3 无源自适应MPPT方法的原理分析第27-34页
        2.3.1 基于图示方法的分析第29-31页
        2.3.2 基于数学方法的分析第31-34页
    2.4 新型发电机系统方案第34-44页
        2.4.1 传统发电机系统的结构及特性第34-38页
        2.4.2 外接电抗器型发电机系统的结构第38-39页
        2.4.3 HLIG系统的结构及原理第39-41页
        2.4.4 HMIG系统的结构及原理第41-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第45-79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HLIG系统的数学模型第45-66页
        3.2.1 HLIG的电压方程第45-47页
        3.2.2 HLIG的空载反电势计算方法第47页
        3.2.3 HLIG的电感计算方法第47-53页
        3.2.4 单绕组工作状态下HLIG系统的数学模型第53-56页
        3.2.5 双绕组工作状态下HLIG系统的数学模型第56-66页
    3.3 HMIG系统的数学模型第66-74页
        3.3.1 HMIG的电压方程第66页
        3.3.2 HMIG的空载反电势计算方法第66页
        3.3.3 HMIG的电感计算方法第66-69页
        3.3.4 单绕组工作状态下HMIG系统的数学模型第69-70页
        3.3.5 双绕组工作状态下HMIG系统的数学模型第70-74页
    3.4 样机参数及特性第74-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第79-108页
    4.1 引言第79页
    4.2 设计指标第79-80页
    4.3 HLIG系统的设计流程第80-88页
        4.3.1 总体尺寸设计第80-84页
        4.3.2 磁路设计第84-85页
        4.3.3 绕组及电抗调整片设计第85-88页
    4.4 HMIG系统的设计流程第88-93页
        4.4.1 总体尺寸设计第88-90页
        4.4.2 磁路设计第90页
        4.4.3 绕组设计第90-93页
    4.5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双绕组匝数比与功率分配比的确定方法第93-102页
        4.5.1 HLIG系统的双绕组匝数比的确定方法第93-97页
        4.5.2 HLIG系统的双绕组功率分配比的确定方法第97-99页
        4.5.3 HMIG系统的双绕组匝数比的确定方法第99-100页
        4.5.4 HMIG系统的双绕组功率分配比的确定方法第100-102页
    4.6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极槽配合规律第102-106页
        4.6.1 HLIG系统的极槽配合规律第102-103页
        4.6.2 HMIG系统的极槽配合规律及双绕组槽数分配比的选取方法第103-106页
    4.7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5章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特性分析及MPPT实验研究第108-128页
    5.1 引言第108页
    5.2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输入及输出功率特性分析第108-111页
    5.3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损耗及效率特性分析第111-118页
        5.3.1 铜损特性第111-114页
        5.3.2 铁损特性第114-116页
        5.3.3 效率特性第116-118页
    5.4 新型发电机系统的MPPT实验研究第118-126页
        5.4.1 静态MPPT实验第118-121页
        5.4.2 动态MPPT实验第121-126页
    5.5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结论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个人简历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成分鉴定及其生物效应
下一篇:沉淀底泥投加强化絮凝效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