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引言第12-16页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页
        1.1.2 选题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4-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创新点第15-16页
2 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协调法律机制概述第16-21页
    2.1 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协调法律机制概念分析第16-17页
        2.1.1 法律机制的内涵第16页
        2.1.2 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内容第16-17页
        2.1.3 区域协调法律机制对跨区大气污染治理的意义第17页
    2.2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中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现状第17-21页
        2.2.1 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源起第17-18页
        2.2.2 国内大气污染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实践探索第18-19页
        2.2.3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立法现状第19-21页
3 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协调法律机制建设中的困境第21-27页
    3.1 大气污染治理中区域协调法律机制建设的表层问题第21-24页
        3.1.1 欠缺长期的区域协调机构第21-22页
        3.1.2 区域执法缺少联动性第22-23页
        3.1.3 监督机制落实难第23-24页
    3.2 大气污染治理中区域协调法律机制建设的深层剖析第24-27页
        3.2.1 中央压力下的政府合作机制占主导第24-25页
        3.2.2 政府合作利益协调问题第25-27页
4 大气污染治理中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域外经验第27-34页
    4.1 欧盟第27-29页
        4.1.1 区域性立法第27-28页
        4.1.2 区域性机构设置第28-29页
    4.2 美国第29-31页
        4.2.1 州际契约第29-30页
        4.2.2 区域性大气环境管理机构第30-31页
    4.3 日本第31-32页
        4.3.1 广域行政制度第31-32页
        4.3.2 公害防止协定制度第32页
    4.4 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32-34页
5 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协调法律机制的建议第34-44页
    5.1 法律保障层面第34-37页
        5.1.1 中央协调立法第34-35页
        5.1.2 区域协调立法第35-36页
        5.1.3 省级协议立法第36-37页
    5.2 决策机制层面第37-38页
        5.2.1 设立区域大气质量管理机构第37页
        5.2.2 规范联席会议程序第37-38页
    5.3 执行机制层面第38-41页
        5.3.1 设立区域执行协调机构第38-39页
        5.3.2 统一执行标准第39-40页
        5.3.3 完善区域内生态补偿制度第40-41页
    5.4 监督机制层面第41-44页
        5.4.1 构建区域大气监督机构第41-42页
        5.4.2 建立区域捆绑式环保考核制度第42-43页
        5.4.3 强化区域公众参与制度第43-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立法问题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