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生态损害赔偿概述 | 第17-24页 |
2.1 生态损害的内涵 | 第17-19页 |
2.1.1 生态损害与环境侵权损害的概念辨析 | 第18页 |
2.1.2 生态损害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生态损害赔偿的内涵 | 第19-21页 |
2.2.1 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损害补偿的概念辨析 | 第20页 |
2.2.2 生态损害赔偿的功能 | 第20-21页 |
2.3 生态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3.1 公共信托理论 | 第21-22页 |
2.3.2 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22页 |
2.3.3 外部性理论 | 第22-24页 |
3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 第24-29页 |
3.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现状 | 第24-25页 |
3.1.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立法现状 | 第24页 |
3.1.2 我国关于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政策方针 | 第24-25页 |
3.2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 | 第25-29页 |
3.2.1 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过于分散 | 第25-26页 |
3.2.2 生态损害赔偿的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3.2.3 生态损害赔偿的社会分担种类比较单一 | 第27-29页 |
4 国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4页 |
4.1 国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简介 | 第29-31页 |
4.1.1 美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 第29页 |
4.1.2 德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 第29-30页 |
4.1.3 加拿大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 第30-31页 |
4.2 国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4页 |
4.2.1 在立法方面的启示 | 第31页 |
4.2.2 在司法救济与执法体系方面的启示 | 第31-32页 |
4.2.3 在社会化赔偿方面的启示 | 第32-34页 |
5 完善我国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路径 | 第34-42页 |
5.1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34-36页 |
5.1.1 在环保法中构建完备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 第34-35页 |
5.1.2 制定专门的《生态损害综合预防与救济法》 | 第35-36页 |
5.2 健全生态损害赔偿的纠纷处理机制 | 第36-39页 |
5.2.1 制定专业的生态损害科学评估程序 | 第36-37页 |
5.2.2 完善生态损害赔偿的诉讼途径 | 第37-38页 |
5.2.3 构建生态损害赔偿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 | 第38-39页 |
5.3 建立生态损害赔偿的社会分担机制 | 第39-42页 |
5.3.1 建立生态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制度 | 第39-40页 |
5.3.2 成立生态损害赔偿基金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