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引论 | 第10-24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0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理论依据 | 第11-14页 |
| (四)研究范围、对象、方法 | 第14-15页 |
| (五)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4页 |
|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发展及功能 | 第24-27页 |
| (一)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发展 | 第24-25页 |
|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功能 | 第25-27页 |
| 三、四个版本《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比较分析 | 第27-40页 |
| (一)四个版本《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共同点 | 第27-35页 |
| 1.突显语感培养,人文关怀,提升语文素养的教育理念 | 第27-29页 |
| 2.内容选择立足文本,启迪思维,注重言语表达 | 第29-32页 |
| 3.呈现方式简洁化,设题序列条理化 | 第32-35页 |
| (二)四个版本《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不同点 | 第35-40页 |
| 1.人教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的设计特点 | 第35-36页 |
| 2.语文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的设计特点 | 第36-37页 |
| 3.苏教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的设计特点 | 第37-38页 |
| 4.北师大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的设计特点 | 第38-40页 |
| 四、四个版本《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评价与反思 | 第40-49页 |
| (一)四个版本《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功能评价 | 第40-44页 |
| 1.人教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功能评价 | 第40-41页 |
| 2.语文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功能评价 | 第41-42页 |
| 3.苏教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功能评价 | 第42-43页 |
| 4.北师大版《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功能评价 | 第43-44页 |
| (二)四个版本《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课程理念反思 | 第44-49页 |
| 1.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 | 第44-45页 |
| 2.由静态语言层面到动态语用层面的转变 | 第45-47页 |
| 3.由语言层面到文化层面的转变 | 第47-49页 |
| 五、从《愚公移山》看课后练习设计的创新原则 | 第49-55页 |
| (一)美国和港台地区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的课程理念 | 第49-51页 |
| 1.启迪学生思维,历练学生语文能力 | 第49-50页 |
| 2.培养学生涵养传统文化,形成素养,陶冶情趣 | 第50-51页 |
| (二)语文课后练习设计的创新原则 | 第51-53页 |
| 1.关注学生的言语品格发展 | 第51-52页 |
| 2.建构立体的课后练习体系 | 第52页 |
|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第52-53页 |
| (三)《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创意构设 | 第53-55页 |
| 1.《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创意构想 | 第53页 |
| 2.《愚公移山》课后练习设计的创意点解读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