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结构理论、计算论文--结构试验与检验论文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创新点提要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目录第11-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损伤识别领域研究概况第16-18页
        1.2.2 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第18-30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0-32页
第2章 基于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第32-70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损伤识别的基本假定和背景知识第32-33页
        2.2.1 结构损伤的简化假定第32-33页
        2.2.2 模态分析简介第33页
    2.3 曲率模态理论基础第33-37页
        2.3.1 曲率模态的定义第33-35页
        2.3.2 曲率模态的正交性第35-36页
        2.3.3 曲率模态与应变模态的关系第36页
        2.3.4 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定性原理第36页
        2.3.5 曲率模态差指标第36-37页
    2.4 曲率模态获取方法研究第37-43页
        2.4.1 常用获取方法第37页
        2.4.2 不均匀测点的曲率计算第37-39页
        2.4.3 端部测点的曲率计算第39-40页
        2.4.4 曲率模态归一化方法第40-43页
    2.5 曲率模态损伤识别特性研究第43-50页
        2.5.1 曲率模态节点的影响第44-45页
        2.5.2 曲率模态差与损伤程度的关系第45-46页
        2.5.3 测点密度的影响第46-48页
        2.5.4 样条插值的影响第48-50页
    2.6 基于坐标变换和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第50-53页
        2.6.1 坐标变换理论第50-51页
        2.6.2 基于坐标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第51-52页
        2.6.3 算例验证第52-53页
    2.7 基于小波变换和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方法第53-59页
        2.7.1 问题提出第53-54页
        2.7.2 小波变换理论第54-58页
        2.7.3 基于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第58页
        2.7.4 算例验证第58-59页
    2.8 基于叠加曲率模态改变率的损伤识别方法第59-69页
        2.8.1 曲率模态的损伤识别定量理论第59-60页
        2.8.2 叠加曲率模态改变率指标第60-66页
        2.8.3 单元损伤因子估算方法第66-69页
    2.9 小结第69-70页
第3章 基于模态柔度矩阵和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第70-84页
    3.1 引言第70页
    3.2 基于模态柔度矩阵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第70-78页
        3.2.1 基本原理和常用指标第70-71页
        3.2.2 质量归一化问题第71-72页
        3.2.3 比例柔度矩阵第72-74页
        3.2.4 比例柔度矩阵改进构造方法第74-78页
    3.3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第78-83页
        3.3.1 基本原理和常用指标第78-80页
        3.3.2 零点问题第80-81页
        3.3.3 改进指标第81-83页
    3.4 小结第83-84页
第4章 损伤识别中噪声问题研究第84-117页
    4.1 引言第84页
    4.2 噪声模拟和衡量方法第84-88页
        4.2.1 常用噪声模拟和衡量方法第84-86页
        4.2.2 改进噪声模拟和衡量方法第86-88页
    4.3 损伤识别指标抗噪性能评价方法第88-92页
        4.3.1 常用抗噪性评价方法第88-90页
        4.3.2 改进抗噪性评价方法第90-92页
    4.4 模态参数类损伤识别指标抗噪性研究第92-107页
        4.4.1 曲率模态类指标抗噪性研究第92-97页
        4.4.2 模态柔度矩阵类指标抗噪性研究第97-98页
        4.4.3 模态应变能类指标抗噪性研究第98-99页
        4.4.4 试验验证第99-104页
        4.4.5 分析与结论第104-107页
    4.5 曲率计算的噪声放大效果研究第107-116页
        4.5.1 曲率计算的噪声放大理论第107-109页
        4.5.2 算例验证第109-110页
        4.5.3 间隔差分技术第110-113页
        4.5.4 平滑差分技术第113-116页
    4.6 小结第116-117页
第5章 基于自相关函数平方根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第117-139页
    5.1 引言第117页
    5.2 自相关函数损伤识别原理第117-118页
    5.3 自相关函数损伤识别指标研究第118-123页
        5.3.1 指标介绍第118-119页
        5.3.2 白噪声激励模拟第119-120页
        5.3.3 算例分析第120-123页
    5.4 自相关函数平方根损伤识别指标研究第123-134页
        5.4.1 基本原理第123-124页
        5.4.2 指标提出第124-125页
        5.4.3 有效性研究第125-127页
        5.4.4 抗噪性研究第127-129页
        5.4.5 激励力研究第129-134页
    5.5 基于自相关函数和移动传感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第134-138页
        5.5.1 移动传感思想第134-135页
        5.5.2 基于移动传感的损伤识别技术第135-136页
        5.5.3 算例验证第136-138页
    5.6 小结第138-139页
第6章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第139-164页
    6.1 引言第139页
    6.2 卡尔曼滤波理论简介第139-144页
        6.2.1 离散卡尔曼滤波第139-140页
        6.2.2 扩展卡尔曼滤波第140-142页
        6.2.3 无迹卡尔曼滤波第142-144页
    6.3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损伤识别方法第144-150页
        6.3.1 已知激励情况第144-147页
        6.3.2 未知激励情况第147-150页
        6.3.3 提高UKF鲁棒性的措施第150页
    6.4 实验验证第150-163页
        6.4.1 实验概况第151-152页
        6.4.2 数值模型第152-153页
        6.4.3 滤波器初值第153-154页
        6.4.4 损伤识别效果第154-161页
        6.4.5 抗噪性研究第161-163页
    6.5 小结第163-16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8页
    7.1 结论第164-166页
    7.2 展望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7-18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88-189页
致谢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长短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