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方言词汇词形词义及流变特征研究--基于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0.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 0.2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0.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0.4 相关说明 | 第11-12页 |
| 1 阳城方言及相关研究简述 | 第12-19页 |
| 1.1 阳城方言简说 | 第12-15页 |
| 1.1.1 阳城方言的构成 | 第12页 |
| 1.1.2 阳城方言在晋语次方言中的归属 | 第12-13页 |
| 1.1.3 阳城方言的音系 | 第13-15页 |
| 1.2 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 1.2.1 晋方言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2.2 阳城方言研究 | 第16-19页 |
| 2 阳城方言的词形特征 | 第19-34页 |
| 2.1 音节多寡 | 第19-21页 |
| 2.2 构词语素 | 第21-23页 |
| 2.2.1 语素的选择 | 第21-22页 |
| 2.2.2 语素的顺序 | 第22-23页 |
| 2.2.3 阳城方言中是词,普通话中对应的是短语 | 第23页 |
| 2.3 词缀 | 第23-34页 |
| 2.3.1 圪 | 第24-29页 |
| 2.3.2 不 | 第29-30页 |
| 2.3.3 手 | 第30-31页 |
| 2.3.4 日 | 第31页 |
| 2.3.5 子 | 第31-34页 |
| 3 阳城方言的词义特征 | 第34-40页 |
| 3.1 理性意义 | 第34-36页 |
| 3.2 色彩意义 | 第36-38页 |
| 3.2.1 感情色彩 | 第36-37页 |
| 3.2.2 语体色彩 | 第37页 |
| 3.2.3 形象色彩 | 第37-38页 |
| 3.2.4 地域色彩 | 第38页 |
| 3.3 语法意义 | 第38-40页 |
| 3.3.1 词语的兼类 | 第38页 |
| 3.3.2 词语的组合能力 | 第38-40页 |
| 4 阳城方言词汇的流变特征 | 第40-47页 |
| 4.1 古语词的沿用 | 第40-42页 |
| 4.2 造新词 | 第42-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