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2.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1.3.1.1 国外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 | 第12-13页 |
| 1.3.1.2 国外学术团体关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 | 第13页 |
| 1.3.1.3 国外会计公司关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 | 第13-14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1.3.2.1 关于提升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必要性研究 | 第14页 |
| 1.3.2.2 关于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3.2.3 关于提升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研究 | 第15页 |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5-16页 |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1.1 农村会计人员 | 第18页 |
| 2.1.2 素质与农村会计人员素质 | 第18页 |
| 2.1.3 财务与会计 | 第18-19页 |
| 2.2 研究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 2.2.2“冰山”理论 | 第19页 |
| 2.2.3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第19-20页 |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22-31页 |
| 3.1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现状 | 第22-26页 |
| 3.1.1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 3.1.2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工作现状 | 第23-24页 |
| 3.1.3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管理现状 | 第24-26页 |
| 3.2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3.2.1 农村会计管理主体错位 | 第26页 |
| 3.2.2 农村会计从业标准低 | 第26页 |
| 3.2.3 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化 | 第26-27页 |
| 3.2.4 农村会计人员待遇水平低 | 第27页 |
| 3.2.5 农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较低 | 第27-28页 |
| 3.2.6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不健全 | 第28页 |
| 3.3 运城市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28-31页 |
| 3.3.1 农村会计从业标准的缺失 | 第28-29页 |
| 3.3.2 农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不严 | 第29页 |
| 3.3.3 农村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29页 |
| 3.3.4 农村会计人员考核机制缺失 | 第29-30页 |
| 3.3.5 村民民主管理参与度不够 | 第30页 |
| 3.3.6 农村经费不足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影响农村会计人员素质实证分析 | 第31-36页 |
| 4.1 模型构建 | 第31页 |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 4.3 分析结果 | 第32-36页 |
| 4.3.1 因子分析结果 | 第32-35页 |
| 4.3.2 有序多分类logit模型结果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提升农村会计人员素质的对策 | 第36-40页 |
| 5.1 不断优化农村会计管理环境 | 第36-37页 |
| 5.2 加强农村会计人员的日常管理 | 第37-38页 |
| 5.3 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待遇水平 | 第38页 |
| 5.4 构建农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1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