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中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化学氧化降解反应机制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表第18-19页
1 绪论第19-43页
    1.1 抗生素的种类、来源以及环境水平第19-24页
        1.1.1 抗生素种类第19页
        1.1.2 抗生素来源以及环境水体中分布第19-23页
        1.1.3 抗生素与金属离子的复合污染第23-24页
    1.2 化学氧化方法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第24-34页
        1.2.1 氯氧化处理抗生素的研究第24-25页
        1.2.2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抗生素的研究第25-31页
        1.2.3 六价铁氧化物氧化处理抗生素的研究第31-34页
    1.3 计算化学方法及其在化学氧化降解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第34-41页
        1.3.1 计算化学方法第34-36页
        1.3.2 计算化学在化学氧化降解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第36-41页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内容第41-43页
2 臭氧分子氧化降解磺胺甲噁唑机制的理论研究第43-56页
    2.1 引言第43-44页
    2.2 计算方法第44-4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5-55页
        2.3.1 O_3直接加成反应机理第45-51页
        2.3.2 O_3诱导脱氢反应机理第51-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六价铁氧化物氧化磺胺甲噁唑降解机制的理论研究第56-74页
    3.1 引言第56-58页
    3.2 计算方法第58-59页
        3.2.1 解离形态的选择第58页
        3.2.2 计算方法第58-5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9-73页
        3.3.1 HFeO_4~-氧化SMX的异噁唑环部分第59-62页
        3.3.2 HFeO_4~-氧化SMX的苯胺部分第62-67页
        3.3.3 水分子对降解反应路径的影响第67-70页
        3.3.4 比较不同氧化剂氧化SMX的异噁唑部分开环反应第70-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4 基于荧光实验和理论计算预测水环境中Cu~(2+)和Zn~(2+)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第74-92页
    4.1 引言第74-75页
    4.2 实验与计算方法第75-79页
        4.2.1 实验材料第75-76页
        4.2.2 荧光光谱滴定第76-77页
        4.2.3 计算方法第77-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90页
        4.3.1 实验测定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第79-81页
        4.3.2 计算模型的选择第81-85页
        4.3.3 计算方法的选择第85-89页
        4.3.4 拟合预测稳定常数的线性关系第89-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5 不同解离形态和Cu~(2+)和Zn~(2+)配合作用对·OH氧化环丙沙星降解机制的影响第92-105页
    5.1 引言第92-94页
    5.2 计算方法第9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4-104页
        5.3.1 ·OH引发不同解离形态的CIP降解反应第94-101页
        5.3.2 Cu~(2+)和Zn~(2+)对·OH引发H_2CIP~+降解反应的影响第101-104页
    5.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6.1 结论第105-106页
    6.2 创新点第106页
    6.3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作者简介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属氢化物和配位氢化物热力学及动力学调控
下一篇:基于确定学习理论的畸变条件下轴流压气机失速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