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氢能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机理 | 第13-16页 |
1.2.1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机理 | 第13-14页 |
1.2.2 储氢合金的动力学机理 | 第14-16页 |
1.3 镁基储氢合金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调控 | 第16-19页 |
1.3.1 纳米化 | 第17页 |
1.3.2 改变反应路径 | 第17-19页 |
1.3.3 添加催化剂 | 第19页 |
1.4 传统储氢合金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调控 | 第19-25页 |
1.4.1 TiCr_2基AB_2型高压储氢合金 | 第21-23页 |
1.4.2 ZrFe_2基AB_2型高压储氢合金 | 第23-24页 |
1.4.3 钒基BCC固溶体高压储氢合金 | 第24-25页 |
1.5 不稳定金属配位氢化物 | 第25-29页 |
1.5.1 不稳定金属铝氢化物 | 第26-27页 |
1.5.2 不稳定金属硼氢化物 | 第27-28页 |
1.5.3 氨硼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调控 | 第28-29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镁基储氢合金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调控 | 第31-52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2.1 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2 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33页 |
2.2.3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 | 第33-34页 |
2.3 Mg_2In_(0.1)Ni合金的储氢性能 | 第34-41页 |
2.3.1 Mg_2In_(0.1)Ni合金吸放氢过程的相转变 | 第34-37页 |
2.3.2 Mg_2In_(0.1)Ni固溶体的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37-38页 |
2.3.3 Mg_2In_(0.1)Ni固溶体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38-41页 |
2.4 Mg-In-F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41-47页 |
2.4.1 Mg-In-F体系吸放氢过程中的相转变 | 第41-46页 |
2.4.2 Mg(In)-Mg F_2的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46页 |
2.4.3 Mg(In)-Mg F_2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46-47页 |
2.5 Mg-In-Al-Ti体系的储氢性能 | 第47-51页 |
2.5.1 Mg-In-Al-Ti体系吸放氢过程中的相转变 | 第47-49页 |
2.5.2 Mg-In-Al-Ti体系的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49-50页 |
2.5.3 Mg-In-Al-Ti体系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AB_2型高压储氢合金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调控及A_2B_7型合金储氢性能 | 第52-94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合金的制备、结构及性能表征 | 第53页 |
3.3 Ti-Cr-Mn基合金的结构特征及储氢性能 | 第53-66页 |
3.3.1 (Ti_(1-x)Zr_x)_(1.1)Cr Mn(x = 0, 0.1, 0.15, 0.2)合金的结构特征 | 第53-55页 |
3.3.2 (Ti_(1-x)Zr_x)_(1.1)Cr Mn(x = 0, 0.1, 0.15, 0.2)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 第55-57页 |
3.3.3 W和Mo对(Ti_(0.85)Zr_(0.15))_(1.1)Cr Mn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57-62页 |
3.3.4 (Ti_(0.85)Zr_(0.15))_(1.1)Cr_(0.9)Mo_(0.1)Mn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62-65页 |
3.3.5 (Ti_(0.85)Zr_(0.15))_(1.1)Cr_(0.9)Mo_(0.1)Mn合金在 35 MPa复合储氢系统的潜在应用 | 第65-66页 |
3.4 Ti-Cr-Mn-Fe基高压合金的储氢性能 | 第66-72页 |
3.4.1 (Ti_(0.85)Zr_(0.15))_(1.1)Cr_(1-x)Mn Fe_x(x = 0, 0.05, 0.1,0.15)合金的结构特征 | 第66-68页 |
3.4.2 (Ti_(0.85)Zr_(0.15))_(1.1)Cr_(1-x)MnFe_x(x = 0,0.05,0.1,0.15)合金的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68-70页 |
3.4.3 (Ti_(0.85)Zr_(0.15))_(1.1)Cr_(0.925)Mn Fe_(0.075)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70-72页 |
3.5 Zr-Fe基合金的结构特征及储氢性能 | 第72-85页 |
3.5.1 Zr_(1.04)Fe_(2-x)M_x (M = Al, V)合金的结构特征 | 第72-74页 |
3.5.2 Zr_(1.04)Fe_(2-x)M_x (M = Al, V)合金的放氢热力学性能 | 第74-78页 |
3.5.3 Zr-Fe-V基合金储氢性能的改善 | 第78-82页 |
3.5.4 (Zr_(0.7)Ti_(0.3))_(1.04)Fe_(1.8)V_(0.2)合金的放氢动力学性能 | 第82-84页 |
3.5.5 (Zr_(0.7)Ti_(0.3))_(1.04)Fe_(1.8)V_(0.2)合金在 35 MPa复合储氢系统上的潜在应用 | 第84-85页 |
3.6 A_2B_7型Sm_2Co_7合金的结构特征及储氢性能 | 第85-93页 |
3.6.1 A_2B_7型 Sm_2Co_7和 La_(0.95)Sm_(0.66)Mg_(0.40)Ni_(6.25)Al_(0.42)Co_(0.32)合金结构特征 | 第85-88页 |
3.6.2 A_2B_7型 Sm_2Co_7和La_(0.95)Sm_(0.66)Mg_(0.440)Ni_(6.25)Al_(0.42)Co_(0.32)合金的性能 | 第88-90页 |
3.6.3 Sm_2Co_7合金的吸放氢反应机制 | 第90-92页 |
3.6.4 Sm_2Co_7的吸氢动力学性能 | 第92-9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四章 M(Al H_4)_3 (M = Sc, Y)不稳定氢化物的储氢性能 | 第94-119页 |
4.1 引言 | 第94页 |
4.2 M(AlH_4)_3 (M = Sc, Y)的制备 | 第94-95页 |
4.3 Y(AlH_4)_3的储氢性能研究 | 第95-108页 |
4.3.1 Y(AlH_4)_3的结构特征 | 第95-97页 |
4.3.2 Y(AlH_4)_3的放氢机制 | 第97-102页 |
4.3.3 Y(AlH_4)_3第一步放氢过程的动力学性能 | 第102-104页 |
4.3.4 Y(AlH_4)_3第一步放氢过程的可逆性 | 第104-105页 |
4.3.5 Y(AlH_4)_3完全可逆的可能性 | 第105-108页 |
4.4 CMK-5 限域调控AlH_3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 | 第108-114页 |
4.4.1 载体CMK-5 的结构与孔径 | 第108-110页 |
4.4.2 (30AlH_3:30AB)@CMK-5 的结构特征及放氢性能 | 第110-114页 |
4.5 Sc(AlH_4)_3的制备 | 第114-118页 |
4.5.1 Sc(AlH_4)_3的高压球磨制备 | 第114-115页 |
4.5.2 Sc(AlH_4)_3的低温液相制备 | 第115-11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119-121页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9-120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6页 |
附表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