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铬污染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铬的性质及存在形态 | 第10-11页 |
1.1.2 Cr(VI)的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3 铬污染的危害 | 第11-13页 |
1.2 铬污染的处理技术 | 第13-20页 |
1.2.1 物理处理法 | 第13-14页 |
1.2.2 化学处理法 | 第14页 |
1.2.3 生物处理法 | 第14-15页 |
1.2.4 光催化法 | 第15页 |
1.2.5 小分子酸还原法 | 第15-20页 |
1.3 纳米零价铁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1 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3.2 纳米零价铁修复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 第21-25页 |
1.4.1 物理法 | 第22页 |
1.4.2 化学法 | 第22-23页 |
1.4.3 纳米零价铁的改性研究 | 第23-25页 |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7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8页 |
2.1.1 壳聚糖简介 | 第26-27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3页 |
2.2.1 壳聚糖的溶解条件 | 第28-29页 |
2.2.2 硫酸亚铁与壳聚糖浓度比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3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4 体系温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5 体系pH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 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的表征与稳定性分析 | 第33-36页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分析 | 第33-34页 |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4-35页 |
2.3.3 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的稳定性研究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去除Cr(VI)的动力学研究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7-39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3 Cr(VI)的浓度测定 | 第39页 |
3.4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4.1 普通纳米零价铁与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的制备 | 第39-40页 |
3.4.2 实验步骤 | 第40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3.5.1 不同种类铁去除Cr(VI)的效率 | 第40-41页 |
3.5.2 物化因素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去除六价铬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3 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投加量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3.5.4 Cr(VI)初始浓度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5 体系pH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3.5.6 体系温度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有机酸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去除Cr(VI)的影响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4.4.1 酒石酸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去除Cr(VI)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体系pH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光催化去除Cr(VI)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3 酒石酸用量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光催化去除Cr(VI)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暗态条件下不同有机酸对Cr(VI)的去除研究 | 第55-56页 |
4.4.5 光照条件下不同有机酸对Cr(VI)的去除研究 | 第56-57页 |
4.4.6 暗态条件下不同有机酸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去除Cr(VI)的影响 | 第57页 |
4.4.7 光照条件下不同有机酸对壳聚糖稳定纳米零价铁去除Cr(VI)的影响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