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9-12页 |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9-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2.1 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2.1.1 生物法 | 第12-13页 |
2.1.2 混凝-气浮/沉淀法 | 第13页 |
2.1.3 吸附法 | 第13-14页 |
2.1.4 膜分离技术 | 第14页 |
2.1.5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4-15页 |
2.2 光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 第15-26页 |
2.2.1 光催化氧化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6-18页 |
2.2.2 基于·OH的光催化氧化原理及其特点 | 第18-22页 |
2.2.3 基于SO_4~-·的光催化氧化原理及其特点 | 第22-26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3.1 实验原水 | 第26-27页 |
3.1.1 实际造纸废水 | 第26页 |
3.1.2 人工模拟造纸废水 | 第26-27页 |
3.2 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3.3 实验设备 | 第28-32页 |
3.3.1 常规实验设备 | 第28-29页 |
3.3.2 光催化氧化实验装置 | 第29-32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32-38页 |
3.4.1 化学需氧量 | 第32页 |
3.4.2 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 | 第32-33页 |
3.4.3 总无机碳 | 第33页 |
3.4.4 pH | 第33页 |
3.4.5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浓度 | 第33页 |
3.4.6 色度 | 第33页 |
3.4.7 石油烃类物质 | 第33-34页 |
3.4.8 苯系物(BTEX) | 第34页 |
3.4.9 苯胺、酞酸酯、多环芳烃等SVOC类物质检测 | 第34-38页 |
4.·OH型光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 第38-49页 |
4.1 废水pH对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38-41页 |
4.2 催化剂种类对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催化剂浓度对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4.4 紫外光的光强对于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44-46页 |
4.5 紫外光波长对于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46-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SO_4~-·型光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 第49-58页 |
5.1 PMS与UV/PMS氧化效果的比较 | 第49-50页 |
5.2 pH对UV/PMS氧化效果影响 | 第50-52页 |
5.3 光强对UV/PMS氧化效果影响 | 第52-54页 |
5.4 波长对UV/PMS氧化效果影响 | 第54-55页 |
5.5 投药量对UV/PMS氧化效果影响 | 第55-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6.造纸废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降解机理 | 第58-74页 |
6.1 光催化氧化体系GC-MS分析 | 第58-63页 |
6.1.1 反应体系内石油烃类的变化 | 第58-60页 |
6.1.2 反应体系内SVOC的变化 | 第60-63页 |
6.2 基于·OH的光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 第63-67页 |
6.3 基于SO_4~-·的光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 | 第67-71页 |
6.4 光催化氧化过程的MOC变化 | 第71-72页 |
6.5 光催化氧化体系反应前后紫外-可见光谱变化 | 第72-7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7.1 结论 | 第74页 |
7.2 展望及建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