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放线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抗病原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5-30页 |
1.1 放线菌概述 | 第15页 |
1.2 链霉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2.1 链霉菌概述 | 第15-16页 |
1.2.2 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 天然产物常用的分离技术 | 第19-24页 |
1.3.1 大孔树脂吸附法 | 第19-20页 |
1.3.2 固相萃取法 | 第20-21页 |
1.3.3 薄层层析法 | 第21-22页 |
1.3.4 硅胶柱层析法 | 第22-23页 |
1.3.5 凝胶柱层析法 | 第23-24页 |
1.3.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第24页 |
1.4 天然产物常用的结构鉴定方法 | 第24-26页 |
1.4.1 核磁共振技术 | 第24-25页 |
1.4.2 质谱技术 | 第25-26页 |
1.4.3 紫外、红外光谱技术 | 第26页 |
1.5 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5.1 萜类化合物的简介 | 第26-27页 |
1.5.2 二萜类化合物在抗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 第27页 |
1.6 天然产物在抗病原真菌中的研究概况 | 第27-29页 |
1.7 立题依据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抗病原真菌活性菌株SN-194的筛选与鉴定 | 第30-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2.1.1 材料 | 第30-31页 |
2.1.2 方法 | 第31-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2.2.1 放线菌粗提物抗病原真菌抑制效果 | 第34-37页 |
2.2.2 粗提物抗病原真菌结果 | 第37-38页 |
2.2.3 菌株SN-194 16S rRNA的基因进化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2.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SN-194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第41-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9页 |
3.1.1 材料 | 第41-42页 |
3.1.2 方法 | 第42-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3.2.1 代谢产物粗提物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49-50页 |
3.2.2 化合物鉴定结果 | 第50-53页 |
3.3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4种二萜类化合物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4-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4.1.1 材料 | 第54页 |
4.1.2 方法 | 第54-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4.2.1 化合物A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5-56页 |
4.2.2 化合物B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6-57页 |
4.2.3 化合物C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7-58页 |
4.2.4 化合物D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8-59页 |
4.2.5 百菌清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 第59-60页 |
4.2.6 化合物A、B、C和D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的活性对比 | 第60-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1.1 抑制病原真菌拮抗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62页 |
5.1.2 链霉菌SN-194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第62-63页 |
5.1.3 二萜化合物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分析 | 第63页 |
5.2 讨论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