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 | 第11-12页 |
2.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2.1 青蒿素化合物与铁的氧化应激反应 | 第12页 |
2.2 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 | 第12-13页 |
2.3 抗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 第13页 |
3. 脑胶质瘤 | 第13-14页 |
4. 脑胶质瘤的临床药物 | 第14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6-29页 |
1. 材料 | 第16-17页 |
1.1 细胞株 | 第1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2. 方法 | 第17-29页 |
2.1 脑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 第17-18页 |
2.1.1 细胞的复苏 | 第17页 |
2.1.2 细胞的传代 | 第17页 |
2.1.3 细胞的冻存 | 第17-18页 |
2.2 细胞半数抑制率的计算 | 第18-20页 |
2.2.1 细胞计数及种板 | 第18页 |
2.2.2 细胞药物实验 | 第18-19页 |
2.2.3 96孔板读数 | 第19页 |
2.2.4 计算半数抑制率(IC_(50)) | 第19-20页 |
2.3 蒿甲醚与胶质瘤细胞中相应靶基因的表达调控(Western bloting) | 第20-24页 |
2.3.1 细胞药物处理 | 第20页 |
2.3.2 单层贴壁细胞总蛋白提取 | 第20-21页 |
2.3.4 BCA法蛋白定量 | 第21页 |
2.3.5 SDS-PAGE凝胶的配制 | 第21-22页 |
2.3.6 SDS-PAGE电泳 | 第22-23页 |
2.3.7 转膜(湿转法) | 第23页 |
2.3.8 免疫反应 | 第23页 |
2.3.9 化学发光、显影及定影 | 第23-24页 |
2.4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U251细胞的生长及增殖状况 | 第24页 |
2.4.1 细胞种板(96孔板) | 第24页 |
2.4.2 细胞抑制率的计算 | 第24页 |
2.5 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 | 第24-25页 |
2.6 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试验) | 第25页 |
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第25页 |
2.8 透射电镜分析凋亡细胞形态 | 第25页 |
2.9 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 第25-29页 |
2.9.1 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预实验) | 第25-26页 |
2.9.2 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 第26页 |
2.9.3 裸鼠脑胶质瘤肿瘤体积测定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9-40页 |
1. 蒿甲醚药物实验 | 第29页 |
2. 蒿甲醚药物处理后各组细胞的生长状况 | 第29-31页 |
3. 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 | 第31页 |
4. 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比较 | 第31-32页 |
5. 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比较 | 第32-33页 |
6. 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 | 第33-35页 |
7. 各组细胞靶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5-37页 |
8. 老鼠皮下模型建立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8.1 大鼠生存状态的观察 | 第37页 |
8.2 蒿甲醚预实验抑瘤结果分析 | 第37页 |
8.3 皮下移植瘤抑瘤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8.4 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0-45页 |
1. 实验结论 | 第40页 |
2. 讨论及展望 | 第40-45页 |
附录Ⅰ:实验材料 | 第45-48页 |
表1 主要试剂用品 | 第45-46页 |
表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表3 实验耗材 | 第47-48页 |
附录Ⅲ:实验数据处理 | 第48页 |
附录Ⅳ:英文缩写词表 | 第48-49页 |
附录Ⅴ:综述 | 第49-63页 |
References | 第58-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