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政府视角下的债务规模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4.1 创新点 | 第2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债务规模控制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公共财政与公债理论 | 第23-27页 |
2.1.1 公共财政 | 第23-25页 |
2.1.2 公债理论 | 第25-26页 |
2.1.3 公共财政与债务的关系 | 第26-27页 |
2.2 委托代理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27-28页 |
2.2.1 委托代理 | 第27-28页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8页 |
2.3 地市政府地方债务统计口径 | 第28-32页 |
2.3.1 地方政府债务含义口径界定 | 第28-30页 |
2.3.2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地市政府债务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 第33-51页 |
3.1 地方政府政府债务现状 | 第33-40页 |
3.1.1 地方政府收支状况 | 第33-36页 |
3.1.2 审计署审计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3.1.3 地市政府债务现状 | 第39-40页 |
3.2 地方政府地方债务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3.2.1 政府总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 第40-41页 |
3.2.2 地方债务结构不合理 | 第41-43页 |
3.2.3 法律和制度有缺陷 | 第43-44页 |
3.2.4 地方政府债务机制不科学 | 第44-45页 |
3.2.5 地市级政府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页 |
3.3 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形成的原因探析 | 第45-50页 |
3.3.1 财政制度与体制不完善 | 第45-47页 |
3.3.2 债务管理制度不到位 | 第47-48页 |
3.3.3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 第48-49页 |
3.3.4 政府治理机制不匹配 | 第49-50页 |
3.3.5 地市级政府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关于债务规模控“四性”的分析 | 第51-54页 |
4.1 债务规模控制的重要性 | 第51页 |
4.2 地市政府地方债控制的必然性 | 第51-52页 |
4.2.1 公债理论下的控制必然性 | 第51-52页 |
4.2.2 现实的必然性 | 第52页 |
4.3 地市政府债务规模控制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4.4 地市政府地方债规模控制的可行性 | 第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数据说明与实证 | 第54-64页 |
5.1 数据说明 | 第54-55页 |
5.2 实证方法 | 第55-57页 |
5.3 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57-62页 |
5.3.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57-58页 |
5.3.2 协整检验 | 第58页 |
5.3.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58-62页 |
5.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62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62-63页 |
5.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研究结果与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果 | 第64-65页 |
6.1.1 地市级政府债务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64页 |
6.1.2 地市级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切入点 | 第64-6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5-67页 |
6.2.1 中央的责任与职责 | 第65-66页 |
6.2.2 地市级政府的责任与职责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1、结论 | 第67-68页 |
2、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