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1.2.1 金融产业集聚的定义 | 第16页 |
1.2.2 金融产业集聚的动因 | 第16-18页 |
1.2.3 金融产业集聚的测度 | 第18-20页 |
1.2.4 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0-2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 | 第25-36页 |
2.1 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特征 | 第25页 |
2.2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概述 | 第25-30页 |
2.2.1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 第26页 |
2.2.2 集聚资源理论 | 第26页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26-27页 |
2.2.4 金融产业集聚的测量方法 | 第27-30页 |
2.3 金融集聚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2.3.1 金融集聚的成因 | 第30-32页 |
2.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2.4 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山西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 第36-54页 |
3.1 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变革 | 第36-38页 |
3.1.1 金融业混业经营——金融产业集聚萌芽 | 第36-37页 |
3.1.2 金融业分业经营——金融产业集聚的稳健发展 | 第37页 |
3.1.3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产业集聚迅速发展 | 第37页 |
3.1.4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产业集聚的变革 | 第37-38页 |
3.2 山西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38-47页 |
3.2.1 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38-39页 |
3.2.2 山西金融产业发展现状 | 第39-41页 |
3.2.3.山西金融产业的发展特征 | 第41-44页 |
3.2.4 山西各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状况 | 第44-47页 |
3.3 山西金融产业集聚度分析 | 第47-51页 |
3.3.1 山西金融产业集聚度的总体分析 | 第47-49页 |
3.3.2 山西各地区金融产业集聚度分析 | 第49-51页 |
3.4 山西金融产业集聚存在的障碍 | 第51-54页 |
3.4.1 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够 | 第52页 |
3.4.2 区域间分割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3.4.3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够突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山西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4-74页 |
4.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 第54-57页 |
4.2 模型构建与选择 | 第57-62页 |
4.2.1 面板回归模型选择 | 第57-58页 |
4.2.2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 第58-61页 |
4.2.3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置 | 第61-62页 |
4.3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62-66页 |
4.3.1 地理相邻的空间相关检验 | 第62-65页 |
4.3.2 经济距离相邻的空间相关检验 | 第65-66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66-74页 |
4.4.1 描述性统计 | 第66-67页 |
4.4.2 模型选择 | 第67-69页 |
4.4.3 回归分析 | 第69-70页 |
4.4.4 稳健性检验 | 第70-74页 |
第五章 促进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的对策建议 | 第74-77页 |
5.1 促进山西省各区间的区域合作,增强金融互动 | 第74页 |
5.2 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外部资本的进入 | 第74-75页 |
5.3 完善金融市场、法律环境,促进金融产业集聚的自由化 | 第75页 |
5.4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服务业产业的比重 | 第75-76页 |
5.5 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