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含裂纹转子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含裂纹曲轴的断裂力学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和断裂力学耦合分析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本课题的来源 | 第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第2章 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20-38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ADAMS多柔体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 ·柔性体上点的位置向量、速度和加速度 | 第20-23页 |
| ·多柔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第23-25页 |
| ·ADAMS中多柔性体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25-27页 |
| ·作用在曲轴上的激励载荷 | 第27-30页 |
| ·气体爆发压力 | 第27-28页 |
| ·曲轴-轴承系统零部件的惯性力 | 第28页 |
| ·曲柄销上的激励载荷 | 第28-30页 |
| ·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30-36页 |
| ·曲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 ·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31-32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32-36页 |
| ·主轴承油膜反力 | 第32-33页 |
| ·主轴承轴心轨迹 | 第33-35页 |
| ·曲轴的扭转振动 | 第35页 |
| ·曲轴的径向振动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含裂纹曲轴应力强度因子分析计算 | 第38-65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线弹性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 第38-41页 |
| ·断裂模式 | 第38-39页 |
| ·应力强度因子 | 第39-40页 |
| ·断裂韧性及K判据 | 第40-41页 |
| ·复合型裂纹断裂判据 | 第41页 |
| ·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计算方法简介 | 第41-45页 |
| ·四分之一节点位移法 | 第42页 |
| ·ANSYS求解应力强度因子——位移外推法 | 第42-43页 |
| ·单元简介 | 第43-45页 |
| ·无裂纹曲轴动应力分析 | 第45-58页 |
| ·建立曲轴有限元模型 | 第45-46页 |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46-47页 |
| ·曲轴动应力的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48-58页 |
| ·含裂纹曲轴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 第58-64页 |
| ·含裂纹曲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61页 |
| ·含裂纹曲轴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方法 | 第61-62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4章 含裂纹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断裂力学耦合分析 | 第65-76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求解思路 | 第65-66页 |
| ·含裂纹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66-72页 |
| ·含裂纹曲轴-轴承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 ·计算结果和讨论 | 第67-72页 |
| ·主轴承油膜总反力 | 第67-69页 |
| ·主轴承轴心轨迹 | 第69-70页 |
| ·曲轴的扭转振动 | 第70-71页 |
| ·曲轴的径向振动 | 第71-72页 |
| ·基于动力学行为的裂纹动态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72-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第5章 含裂纹曲轴-轴承系统剩余寿命的分析计算 | 第76-80页 |
| ·引言 | 第76页 |
| ·疲劳裂纹扩展基本理论 | 第76-78页 |
|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 第76-78页 |
|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预测 | 第78页 |
| ·估算曲轴裂纹扩展剩余寿命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80-82页 |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80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80页 |
|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目录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