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基于城市规划经济学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缘起第11-14页
        1.1.1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时代契机第11页
        1.1.2 探索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第11-13页
        1.1.3 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重心转移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4页
        1.2.1 城市规划经济学第14页
        1.2.2 城镇化第14页
        1.2.3 新型城镇化第14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第17-20页
        1.4.1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1.4.2 本文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20-41页
    2.1 城市规划经济学理论研究现状第20-26页
        2.1.1 城市经济学理论第20-22页
        2.1.2 城市新经济增长理论第22-23页
        2.1.3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第23-25页
        2.1.4 帕累托效率第25-26页
    2.2 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26-38页
        2.2.1 国外关于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第26-33页
        2.2.2 国内关于城镇化的研究现状第33-38页
    2.3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第38-41页
第三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回顾与评述第41-89页
    3.1 国外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第41-57页
        3.1.1 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回顾第41-44页
        3.1.2 东亚发达地区城镇化历程回顾第44-47页
        3.1.3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特征第47-57页
    3.2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总结第57-63页
        3.2.1 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总结第57-61页
        3.2.2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经验总结第61-63页
    3.3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第63-78页
        3.3.1 城镇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第63-66页
        3.3.2 城镇化畸形发展阶段(1958—1977年)第66-69页
        3.3.3 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年)第69-74页
        3.3.4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第74-78页
    3.4 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第78-89页
        3.4.1 文化的经济效应尚未凸显第79-80页
        3.4.2 产业经济发展急需转型第80-81页
        3.4.3 公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第81-82页
        3.4.4 环境经济发展低效粗放第82-83页
        3.4.5 土地经济发展失控第83-86页
        3.4.6 住房经济发展失衡第86页
        3.4.7 人口“市民化”矛盾突出第86-87页
        3.4.8 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统筹第87页
        3.4.9 政府推进城镇化方式的偏差第87-89页
第四章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第89-112页
    4.1 城市规划的经济学特性第89-92页
        4.1.1 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第89-90页
        4.1.2 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第90-91页
        4.1.3 重塑城市发展规律的工具第91页
        4.1.4 制定和落实经济政策的方法第91-92页
    4.2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多元性特征第92-97页
        4.2.1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形态性特征第92-94页
        4.2.2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技术性特征第94-95页
        4.2.3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管理性特征第95-96页
        4.2.4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社会性特征第96-97页
        4.2.5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哲学性特征第97页
    4.3 城市规划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第97-102页
        4.3.1 调查研究第98页
        4.3.2 分析与整合第98-99页
        4.3.3 多领域交叉研究第99页
        4.3.4 供给和需求分析第99-100页
        4.3.5 成本效益分析第100-101页
        4.3.6 边际分析第101页
        4.3.7 外部性第101-102页
    4.4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第102-105页
        4.4.1 城市规划理论的第三次“变革”第102-103页
        4.4.2 辅助城市规划方案选择、实施与管理第103-104页
        4.4.3 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核心价值观第104-105页
    4.5 城市规划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研究要素第105-110页
        4.5.1 文化经济第105-106页
        4.5.2 产业经济第106页
        4.5.3 公共经济第106-107页
        4.5.4 环境经济第107-108页
        4.5.5 土地经济第108页
        4.5.6 住房经济第108-109页
        4.5.7 人口经济第109页
        4.5.8 区域经济第109-110页
    4.6 城市规划经济学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第110-112页
第五章 文化经济与产业经济结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第112-139页
    5.1 城镇文化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112-118页
        5.1.1 影响城镇经济发展主体的观念第113-114页
        5.1.2 影响城镇产业经济运营模式的选择第114-117页
        5.1.3 影响城镇产业经济的机制创新第117-118页
    5.2 城镇产业文化的构建第118-125页
        5.2.1 城镇产业文化的再认识第119-120页
        5.2.2 城镇企业文化的培育第120-124页
        5.2.3 城镇产业文化价值观的确立第124-125页
    5.3 文化经济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第125-137页
        5.3.1 维护城镇文化本底第125-130页
        5.3.2 统筹城镇文化资源第130-132页
        5.3.3 营造文化产业空间第132-135页
        5.3.4 注重城镇文化营销第135-137页
    5.4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六章 公共经济与环境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第139-162页
    6.1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第139-147页
        6.1.1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公共交通设施的需求第139-143页
        6.1.2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的双向需求第143-146页
        6.1.3 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公共能源的需求第146-147页
    6.2 低碳理念主导的公共经济发展策略第147-155页
        6.2.1 强化城乡公共交通运输网络第147-149页
        6.2.2 完善城乡水资源循环系统第149-153页
        6.2.3 实现城乡公共能源高效利用第153-155页
    6.3 基于公共经济视角的环境保护策略第155-160页
        6.3.1 实施城乡环境影响评价第155-157页
        6.3.2 城乡环境控制的规划路径第157页
        6.3.3 城乡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第157-160页
    6.4 本章小结第160-162页
第七章 土地经济与住房经济契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第162-171页
    7.1 我国土地与住房的经济特性第162-166页
        7.1.1 土地权利制度第162-163页
        7.1.2 土地财政第163-164页
        7.1.3 住房金融第164-166页
    7.2 应对新型城镇化的土地供给与住房建设策略第166-170页
        7.2.1 推动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第166-167页
        7.2.2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挖掘土地存量第167-168页
        7.2.3 完善供需之间的弹性互动机制第168-170页
    7.3 本章小结第170-171页
第八章 人口经济与区域经济竞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第171-211页
    8.1 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的经济三重性第171-176页
        8.1.1 作为城镇化发展基础的人地关系第173-174页
        8.1.2 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人地关系第174页
        8.1.3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人地关系第174-176页
    8.2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区域性流动的趋势分析第176-186页
        8.2.1“离土又离乡”的人口城镇化第176-178页
        8.2.2 人口与经济聚集的区域化格局逐步强化第178-182页
        8.2.3 人口向大城市和县级单元两端聚集第182-186页
    8.3 城镇群为主体层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第186-202页
        8.3.1 城镇群发展的历史功绩第186-188页
        8.3.2 城镇群发展的瓶颈第188-192页
        8.3.3 城镇群区域经济竞合发展的策略第192-202页
    8.4 县级单元为本底层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第202-210页
        8.4.1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第202-204页
        8.4.2 推动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性第204-205页
        8.4.3 新型城镇化对县级单元的必然选择第205-210页
    8.5 本章小结第210-211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211-214页
    9.1 主要研究结论第211-212页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212-214页
参考文献第214-229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229-230页
致谢第230-231页

论文共2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穗港澳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车内低频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