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车内低频结构噪声识别与控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字母注释表第18-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4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41页
        1.2.1 车内噪声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1-27页
        1.2.2 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7-30页
        1.2.3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第30-41页
    1.3 论文研究内容第41-44页
第2章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第44-64页
    2.1 引言第44页
    2.2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基本原理第44-45页
    2.3 载荷识别第45-50页
        2.3.1 结构载荷识别第45-48页
        2.3.2 声学载荷识别第48-50页
    2.4 传递函数识别第50-63页
        2.4.1 传递函数数值分析第50-57页
        2.4.2 传递函数试验分析第57-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3章 基于传递路径分析方法的车内结构噪声识别第64-94页
    3.1 引言第64页
    3.2 OPAX法原理第64-72页
        3.2.1 OPAX建模流程第65-67页
        3.2.2 参数化载荷模型第67-69页
        3.2.3 基于参数化载荷模型的结构与声学载荷识别方法第69-71页
        3.2.4 OPAX法的质量判据第71-72页
    3.3 基于OPAX法的传递函数及载荷识别第72-89页
        3.3.1 样车及问题描述第72-73页
        3.3.2 传递路径分析建模第73-75页
        3.3.3 数据测试第75-81页
        3.3.4 传递函数识别第81-87页
        3.3.5 路径载荷识别第87-88页
        3.3.6 路径载荷验证第88-89页
    3.4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与验证第89-93页
        3.4.1 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第89-92页
        3.4.2 传递路径分析结果验证第92-93页
    3.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4章 内饰车身声-固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94-132页
    4.1 引言第94-95页
    4.2 白车身动力学特性的试验识别第95-105页
        4.2.1 有效独立模态平均加速度振型加权法第95-96页
        4.2.2 白车身试验模态设计第96-101页
        4.2.3 白车身试验模态测试及分析第101-105页
    4.3 白车身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第105-113页
        4.3.1 白车身动力学仿真模型建模基础理论第105-107页
        4.3.2 白车身动力学仿真模型评价第107-108页
        4.3.3 白车身动力学仿真模型优化第108-111页
        4.3.4 白车身动力学仿真模型确定第111-113页
    4.4 车内空腔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第113-119页
        4.4.1 声学流体分析基础第113-116页
        4.4.2 车内空腔声学模态有限元分析第116-119页
    4.5 内饰车身声-固耦合模型的建立第119-121页
        4.5.1 内饰车身结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19-120页
        4.5.2 车内空腔声学表面前处理第120页
        4.5.3 耦合网格映射原理第120-121页
        4.5.4 基于结构-声学映射的耦合模型确定第121页
    4.6 内饰车身声-固耦合模型的验证第121-129页
        4.6.1 车内噪声预测理论第121-123页
        4.6.2 激励载荷识别第123-126页
        4.6.3 车内噪声预测与验证第126-129页
    4.7 本章小结第129-132页
第5章 车内低频结构噪声控制方法研究第132-152页
    5.1 引言第132页
    5.2 车身阻尼降噪原理第132-135页
        5.2.1 阻尼降噪机理第132页
        5.2.2 阻尼损耗因子第132-134页
        5.2.3 车身阻尼处理技术第134-135页
    5.3 基于声学传递向量的改进的面板贡献量分析第135-144页
        5.3.1 声学传递向量第135-136页
        5.3.2 改进的面板声学贡献量分析方法第136-137页
        5.3.3 车内空腔的声学传递向量分析第137-140页
        5.3.4 多工况多场点多频率面板贡献量分析第140-144页
    5.4 基于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的车身阻尼优化设计第144-149页
        5.4.1 模态应变能加权平均法第145-146页
        5.4.2 车身阻尼优化设计第146-149页
    5.5 两种改进算法的对比与讨论第149-150页
    5.6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第6章 车内结构噪声控制方案设计与验证第152-164页
    6.1 前言第152页
    6.2 车内结构噪声控制方案设计第152-158页
        6.2.1 原点动刚度第152页
        6.2.2 原点动刚度试验测试第152-156页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56-158页
    6.3 车内结构噪声控制方案的试验验证第158-161页
        6.3.1 车内结构噪声控制方案的试验测试第158-159页
        6.3.2 控制方案的结果分析第159-161页
    6.4 本章小结第161-164页
第7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64-168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64-166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166-167页
    7.3 研究展望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76-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城市规划经济学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沼渣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