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穗港澳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研究

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2页
    1.1 研究缘起第16-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页
    1.2 研究范畴与内容第17-22页
        1.2.1 地理范畴第17-18页
        1.2.2 时间范畴第18-19页
        1.2.3 研究对象第19-22页
    1.3 研究框架第22-26页
    1.4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第26-29页
    1.5 相关研究领域综述第29-42页
        1.5.1 相同地域性的研究第29-37页
        1.5.2 类似关注点的研究第37-41页
        1.5.3 相关研究的缺憾第41-42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第42-100页
    2.1 研究视野第42-44页
        2.1.1 历史图像视野第42-43页
        2.1.2 城市建筑视野第43页
        2.1.3 市民生活视野第43页
        2.1.4 城市管理研究视野第43-44页
    2.2 研究方法第44-52页
        2.2.1 历史图像研究方法第44-50页
        2.2.2 城市建筑研究方法第50页
        2.2.3 市民生活研究方法第50-51页
        2.2.4 城市管理研究方法第51-52页
    2.3 研究技术路线第52-100页
        2.3.1 基于建筑学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第52-78页
        2.3.2 基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第78-100页
第三章 历史图像视野中的三城环境特性比较第100-206页
    3.1 概述第100-103页
    3.2 历史图像中的城市风貌第103-131页
        3.2.1 传统城市的高密度:广州城市风貌第103-122页
        3.2.2 高速发展的高密度城市:香港城市风貌第122-125页
        3.2.3 岭南地区的西式格局:澳门城市风貌第125-131页
    3.3 历史图像中的城市街景第131-150页
        3.3.1 演进发展:广州城市街景第131-140页
        3.3.2 中西两极:香港城市街景第140-145页
        3.3.3 东学西渐:澳门城市街景第145-150页
    3.4 历史图像中的标志物第150-188页
        3.4.1 东方性的消逝:广州标志物第150-171页
        3.4.2 发展性的更替:香港标志物第171-181页
        3.4.3 多元性的兼容:澳门标志物第181-188页
    3.5 穗港澳三城历史图像比较分析第188-204页
        3.5.1 历史图像中的商业氛围第188-195页
        3.5.2 历史图像中高密度城市的体现第195-197页
        3.5.3 历史图像中的市民生活第197-201页
        3.5.4 历史图像中东方意象的体现第201-204页
    3.6 本章小结第204-206页
第四章 城市建筑视野中的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第206-316页
    4.1 城市节点第206-228页
        4.1.1 广州——楼上的公共生活第207-211页
        4.1.2 香港——多义的公共空间第211-216页
        4.1.3 澳门——前地的西学东渐第216-228页
        4.1.4 小结第228页
    4.2 街道走向第228-239页
        4.2.1 广州——中原礼制与山水格局第229-233页
        4.2.2 香港——殖民秩序与随势而建第233-236页
        4.2.3 澳门——教会影响与东西融汇第236-238页
        4.2.4 小结第238-239页
    4.3 街道业态与商业界面第239-264页
        4.3.1 广州——政府主导、特色式微第240-248页
        4.3.2 香港——商业主导、变而有序第248-256页
        4.3.3 澳门——旅游业主导、统一规整第256-263页
        4.3.4 小结第263-264页
    4.4 街道空间感受第264-277页
        4.4.1 广州——尺度适中、绿树成荫第264-268页
        4.4.2 香港——尺度逼仄、信息丰富第268-271页
        4.4.3 澳门——尺度狭窄、主题突出第271-275页
        4.4.4 小结第275-277页
    4.5 历史建筑标志物风格第277-291页
        4.5.1 广州——洋为中用第278-283页
        4.5.2 香港——中为西用第283-286页
        4.5.3 澳门——中西风格和谐并置第286-290页
        4.5.4 小结第290-291页
    4.6 历史建筑标志物功能第291-297页
        4.6.1 广州——传统商都色彩第291-293页
        4.6.2 香港——殖民商埠色彩第293-295页
        4.6.3 澳门——教会之城色彩第295-296页
        4.6.4 小结第296-297页
    4.7 历史建筑标志物与城市关系第297-312页
        4.7.1 广州——千年商都的遗存第297-303页
        4.7.2 香港——现代都会的点缀第303-308页
        4.7.3 澳门——世界遗产的精髓第308-311页
        4.7.4 小结第311-312页
    4.8 本章小结第312-316页
第五章 市民生活视野中的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第316-386页
    5.1 调查访问的数据分析第316-336页
        5.1.1 研究概述第317页
        5.1.2 访谈调查部分的数据分析第317-330页
        5.1.3 知觉偏好法调查部分的数据分析第330-336页
    5.2 对调查访问数据成果的特性分析第336-367页
        5.2.1 市民眼中最具特色的物质场所特性分析第336-350页
        5.2.2 市民眼中最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特性分析第350-364页
        5.2.3 三城历史环境特性形成的动因分析第364-367页
    5.3 对特性分析成果的拓展思考第367-382页
        5.3.1 从实体的完整性到场所的完整性第368-371页
        5.3.2 从重商氛围到城市环境变迁第371-377页
        5.3.3 从城市特色差异到身份认同第377-379页
        5.3.4 从公共空间到人情空间第379-382页
    5.4 本章小结第382-386页
第六章 城市管理视野中的三城历史环境特性比较第386-424页
    6.1 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及行政指引第386-389页
        6.1.1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控制的相关部门第386-387页
        6.1.2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第387-388页
        6.1.3 城市规划控制的行政指引与法律法规第388-389页
    6.2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中对保护对象的定义第389-392页
        6.2.1 保护对象的定义第389-390页
        6.2.2 穗港澳对保护对象定义的异同点及港澳对广州的启示第390-392页
    6.3 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中对保护范围的界定第392-395页
        6.3.1 保护范围的界定第392-393页
        6.3.2 穗港澳对保护范围界定的异同点及港澳对广州的启示第393-395页
    6.4 城市规划控制的城市区域层面第395-400页
        6.4.1 城市区域层面的控制措施第395-399页
        6.4.2 穗港澳城市区域层面控制措施的异同点及对广州的启示第399-400页
    6.5 城市规划控制的街道层面第400-403页
        6.5.1 城市街道层面的控制措施第400-402页
        6.5.2 穗港街道层面控制措施的异同点及对广州的启示第402-403页
    6.6 城市规划控制的建筑层面第403-420页
        6.6.1 建筑高度的控制措施第403-410页
        6.6.2 建筑轮廓与天际线的控制措施第410-413页
        6.6.3 建筑立面突出物的控制措施第413-416页
        6.6.4 建筑间距的控制措施第416-419页
        6.6.5 建筑面宽的控制措施第419-420页
    6.7 本章小结第420-424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424-439页
    7.1 三城历史环境的共同特性第424-431页
        7.1.1 建筑视野方面:高密建设、高强使用第424-426页
        7.1.2 生活角度方面:人情空间、多义场所第426-427页
        7.1.3 价值取向方面:重商务实、商都氛围第427-428页
        7.1.4 文化诉求方面:敢于创新、忠于传承第428-429页
        7.1.5 城市精神内核:血脉中的人情味、骨子里的东方性第429-431页
    7.2 关于未来广州历史环境特色营造的建议第431-437页
        7.2.1 在完善保存型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复兴型保护第431-432页
        7.2.2 在遵循实体的完整性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场所的完整性第432-433页
        7.2.3 在建设人性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复兴人情空间第433-434页
        7.2.4 在营造城市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东方性第434-437页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437-438页
    7.4 本研究的局限及可持续的工作方向第438-439页
参考文献第439-462页
附录1 广州标志物类型图谱第462-480页
    广州标志物立面类型表第462-470页
    广州标志物细部类型表第470-480页
附录2 香港标志物类型图谱第480-500页
    香港标志物立面类型表第480-484页
    香港标志物细部类型表第484-500页
附录3 澳门标志物类型图谱第500-512页
    澳门标志物立面类型表第500-503页
    澳门标志物细部类型表第503-512页
附录4 历史图像中的三城环境意象比较图谱第512-607页
    历史图像中三城的城市风貌类型分析表第512-535页
    历史图像中三城的城市街景类型分析表第535-548页
    历史图像中三城的标志物立面细部类型分析表第548-6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607-608页
致谢第608-609页
附件第609页

论文共6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活性成分姜黄素对乳腺癌细胞自噬和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城市规划经济学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