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1 印度梨形孢研究概况 | 第15-27页 |
1.1 印度梨形孢的形态和分类地位 | 第16-17页 |
1.2 印度梨形孢基因组 | 第17页 |
1.3 印度梨形孢的寄主范围 | 第17-18页 |
1.4 印度梨形孢在植物根部的定殖 | 第18-19页 |
1.5 印度梨形孢与寄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 第19-20页 |
1.6 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 | 第20-21页 |
1.7 加快插枝中侧根的形成和促进微繁殖植物的硬化 | 第21-22页 |
1.8 印度梨形孢与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相关基因的作用 | 第22-24页 |
1.9 印度梨形孢改变寄主的新陈代谢和新陈代谢相关基因 | 第24-25页 |
1.10 印度梨形孢诱导对非生物逆境的抗性及系统抗病性 | 第25-27页 |
2 植物抗病相关因子 | 第27-29页 |
2.1 病程相关蛋白与植物的抗病性 | 第27-28页 |
2.2 活性氧与植物的抗病性 | 第28-29页 |
2.3 水杨酸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 第29页 |
3 抗氧化酶活性对植物逆境胁迫的影响 | 第29-31页 |
4 植物干旱相关基因 | 第31-3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印度梨形孢与烟草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3-40页 |
1 材料方法 | 第33-35页 |
1.1 供试品种和菌株 | 第33页 |
1.2 所需培养基的制备 | 第33页 |
1.3 印度梨形孢的培养 | 第33页 |
1.4 烟草的萌发 | 第33-34页 |
1.5 烟草与印度梨形孢的共培养 | 第34页 |
1.6 印度梨形孢菌丝和孢子的观察 | 第34-35页 |
1.7 印度梨形孢在烟草根部定殖的检测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2.1 印度梨形孢与烟草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2.2 印度梨形孢菌丝及孢子的观察 | 第35-38页 |
2.3 印度梨形孢在烟草根部的定殖 | 第3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印度梨形孢对烟草的促生作用和烟叶品质的影响 | 第40-51页 |
1 材料方法 | 第40-42页 |
1.1 供试烟草品种 | 第40页 |
1.2 烟草与印度梨形孢的共培养 | 第40页 |
1.3 在培养基平板上研究印度梨形孢对中烟100和本氏烟的促生作用 | 第40-41页 |
1.4 通过盆栽研究印度梨形孢对中烟100和本氏烟的促生作用 | 第41页 |
1.5 印度梨形孢对盆栽中烟100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1.6 印度梨形孢对盆栽中烟100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1-4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2.1 印度梨形孢对烟草的促生作用 | 第42-43页 |
2.2 印度梨形孢对盆栽烟草的促生作用 | 第43页 |
2.3 印度梨形孢增加烟叶中总蛋白质含量 | 第43-47页 |
2.4 印度梨形孢对烟草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印度梨形孢诱导烟草抗病性 | 第51-58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1-53页 |
1.1 供试烟草品种 | 第51页 |
1.2 供试病原菌株 | 第51页 |
1.3 供试培养基 | 第51-52页 |
1.4 烟草与印度梨形孢的共培养 | 第52页 |
1.5 病原菌的培养 | 第52页 |
1.5.1 长柄链格孢和胶孢炭疽菌的培养 | 第52页 |
1.5.2 终极腐霉和茄丝核菌的培养 | 第52页 |
1.6 烟草接种长柄链格孢 | 第52页 |
1.7 烟草接种胶孢炭疽菌 | 第52页 |
1.8 烟草接种终极腐霉 | 第52-53页 |
1.9 烟草接种茄丝核菌 | 第53页 |
1.10 赤星病斑和炭疽病斑的测量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2.1 印度梨形孢诱导烟草对赤星病的抗性 | 第53页 |
2.2 印度梨形孢诱导烟草对炭疽病的抗性 | 第53-54页 |
2.3 印度梨形孢诱导烟草对腐霉菌的抗性 | 第54页 |
2.4 印度梨形孢诱导烟草对茄丝核菌的抗性 | 第54-5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印度梨形孢诱导烟草抗逆性及其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58-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2页 |
1.1 Hoagland's营养液配方 | 第58页 |
1.2 供试烟草的培养 | 第58-59页 |
1.3 干旱胁迫试验 | 第59页 |
1.4 盐胁迫试验 | 第59页 |
1.5 酶液的提取和抗氧化酶的测定 | 第59-60页 |
1.5.1 酶液的提取 | 第59页 |
1.5.2 SOD、CAT及POD活性的测定 | 第59-60页 |
1.6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60页 |
1.7 干旱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第60-62页 |
1.7.1 烟草叶片总RNA的提取、纯度测定及cDNA的合成 | 第60-61页 |
1.7.2 qRT-PCR反应 | 第61-6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2-68页 |
2.1 印度梨形孢增强烟草的抗旱性 | 第62页 |
2.2 印度梨形孢增强烟草的耐盐性 | 第62-64页 |
2.3 PEG处理后叶片中相关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64-66页 |
2.3.1 CAT活性的变化 | 第64-65页 |
2.3.2 POD活性的变化 | 第65页 |
2.3.3 SOD活性的变化 | 第65-66页 |
2.4 MDA含量的变化 | 第66页 |
2.5 与干旱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66-6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