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3.1 内部控制有效性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综述 | 第14-17页 |
1.3.3 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商业信用融资影响的综述 | 第17-18页 |
1.3.4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框架结构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 | 第22页 |
2.1.2 商业信用融资的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 第23-24页 |
2.3 基于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理论的分析 | 第24页 |
2.4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 第24-25页 |
2.5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 | 第25-27页 |
3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及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3.1 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 | 第27-29页 |
3.2 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第29-32页 |
3.2.1 制度执行相对滞后 | 第29-30页 |
3.2.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充分 | 第30-31页 |
3.2.3 重组织架构的建设,轻职能的发挥 | 第31-32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2-37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32-34页 |
4.3 变量定义 | 第34-36页 |
4.3.1 被解释变量 | 第34页 |
4.3.2 解释变量 | 第34-35页 |
4.3.3 控制变量 | 第35-36页 |
4.4 模型设计 | 第36-37页 |
5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8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0-44页 |
5.3.1 假设一实证分析 | 第40-41页 |
5.3.2 假设二实证分析 | 第41-4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4-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6.2.1 增强购销双方之间的信任 | 第44-45页 |
6.2.2 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 第45-46页 |
6.2.3 加大内部控制建设监督力度 | 第46-4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