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某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尾矿坝稳定性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性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本溪市尾矿坝工程概况 | 第16-2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21页 |
2.1.1 尾矿库设计概况 | 第16-17页 |
2.1.2 尾矿库现状 | 第17-21页 |
2.2 测量及现场勘测情况 | 第21-22页 |
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3页 |
2.3.1 气象及水文 | 第22页 |
2.3.2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3.3 地层岩性构成及其分布 | 第22-23页 |
2.3.4 地质水文条件 | 第23页 |
2.4 统计分析岩土参数 | 第23-26页 |
2.4.1 物理力学性质 | 第24-26页 |
2.4.2 原位测试成果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尾矿坝稳定性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27-35页 |
3.1 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27页 |
3.2 SPSS软件对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30页 |
3.3 水对尾矿坝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1 静水压力的影响 | 第30页 |
3.3.2 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水对尾矿坝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31页 |
3.3.4 水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3.3.5 水影响尾矿坝渗流场 | 第32页 |
3.4 浸润线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页 |
3.5 沉积滩长度对尾矿坝的影响 | 第32-33页 |
3.6 尾矿坝的组成物质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页 |
3.7 尾矿砂密实度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页 |
3.8 坝体堆积坡度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页 |
3.9 排洪系统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0 影响尾矿坝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 第34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尾矿稳定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第35-41页 |
4.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4.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6-39页 |
4.2.1 极限平衡法 | 第36-38页 |
4.2.2 数值模拟法 | 第38页 |
4.2.3 边界元法 | 第38-39页 |
4.2.4 有限单元法 | 第39页 |
4.2.5 离散单元法 | 第39页 |
4.2.6 有限差分法 | 第39页 |
4.3 不确定性理论方法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GeoStudio简介 | 第41-46页 |
5.1 基本原理 | 第41-43页 |
5.2 使用特点 | 第43页 |
5.3 几何和网格 | 第43-44页 |
5.4 网格生成 | 第44-45页 |
5.5 边界条件 | 第45页 |
5.6 分析类型 | 第4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尾矿坝现状稳定性分析 | 第46-55页 |
6.1 本溪尾矿坝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 第46-48页 |
6.2 坝体稳定性计算 | 第48-50页 |
6.2.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8页 |
6.2.2 渗流计算 | 第48-50页 |
6.3 各种运行条件下主坝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50-53页 |
6.3.1 正常运行条件下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50-51页 |
6.3.2 洪水位运行条件下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6.3.3 计算特殊条件下尾矿坝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6.4 建议 | 第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七章 尾矿坝稳定性建议 | 第55-64页 |
7.1 尾矿坝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55-56页 |
7.1.1 浸润线 | 第55页 |
7.1.2 洪水作用 | 第55页 |
7.1.3 反滤 | 第55-56页 |
7.1.4 地震作用 | 第56页 |
7.2 提高尾矿坝稳定性的措施 | 第56-63页 |
7.2.1 降低浸润线 | 第56-60页 |
7.2.2 提高尾矿坝抗震稳定技术 | 第60-61页 |
7.2.3 重视排洪系统 | 第61页 |
7.2.4 完善尾矿坝安全监测系统 | 第61-6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8.1 结论 | 第64页 |
8.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