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士形象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题目涉及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一)研究专著 | 第11-12页 |
(二)论文成果 | 第12页 |
二、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战国策士渊源与流变 | 第15-26页 |
一、士的兴起与变化 | 第15-18页 |
(一)春秋时期的士族 | 第15-17页 |
(二)战国时期的策士 | 第17-18页 |
二、战国策士人格分析 | 第18-24页 |
(一)战国策士与春秋君子人格的比较 | 第18-22页 |
(一)春秋君子到战国策士的转变成因 | 第22-24页 |
三、“策士”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一)狭义范畴 | 第24-25页 |
(二)广义范畴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思想策士大放异彩 | 第26-36页 |
一、思想策士形成的原因 | 第26-28页 |
(一)对文化的坚守 | 第27页 |
(二)对战国现有政治的理性分析 | 第27-28页 |
(三)对自由思想的向往 | 第28页 |
二、思想策士形象论—孟子 | 第28-34页 |
(一)孟子 | 第29-30页 |
(二)孟子的王道主张 | 第30-33页 |
(三)王道的余韵—吾养浩然之气 | 第33-34页 |
三、思想策士的哲学价值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战国策士形象及其特点 | 第36-48页 |
一、战国策士类型 | 第36-43页 |
(一)单一型策士形象 | 第37-40页 |
(二)复杂型策士形象 | 第40-43页 |
二、战国策士的特点 | 第43-48页 |
(一)崇尚功利 | 第44-45页 |
(二)足智多谋 | 第45-46页 |
(三)人格独立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典型策士个例分析 | 第48-58页 |
一、典型策士确定标准 | 第48页 |
二、典型策士人物 | 第48-58页 |
(一)苏秦 | 第49-52页 |
(二)张仪 | 第52-55页 |
(三)张仪与苏秦人物比较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战国策士语言和文体的形成 | 第58-74页 |
一、战国文体建构及其变化 | 第58-62页 |
(一)文体的界定 | 第58页 |
(二)战国策士文体的构建 | 第58-62页 |
二、战国策士语言特点 | 第62-70页 |
(一)汪洋恣肆的气势美 | 第62-64页 |
(二)张扬伶俐的论辩美 | 第64-66页 |
(三)通俗简约的和谐美 | 第66-70页 |
三、春秋余声: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 第70-74页 |
(一)春秋时代的行人辞令 | 第70-71页 |
(二)战国时期的纵横之风 | 第71-72页 |
(三)战国策士语言与春秋行人辞令的比较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注释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