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6页
    一、“非虚构”一词的来源第10-11页
    二、“非虚构”在中国的兴起第11-12页
    三、“非虚构”写作研究现状第12-14页
        (一) 国外研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第13-14页
    四、选题意义与价值第14-16页
第一章 《人民文学》提倡非虚构写作的原因及目的第16-25页
    一、应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第16-19页
    二、针对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第19-22页
        (一) 虚构类写作的问题第19-20页
        (二) 纪实类写作的问题第20-21页
        (三)作家的问题第21-22页
    三、满足读者的新需求第22-25页
第二章 《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叙事对象及方式第25-46页
    一、《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叙事对象第25-34页
        (一) 底层第25-28页
        (二) 边境第28-31页
        (三) 历史第31-34页
    二、《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叙事方式第34-46页
        (一) 第一人称叙述者第35-37页
        (二) 对话的充分运用第37-40页
        (三) 有意味的细节与戏剧性的场景第40-43页
        (四) 评论性话语第43-46页
第三章 《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意义及其局限性第46-56页
    一、《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的意义第46-49页
        (一) 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第46-47页
        (二) 拓宽了文学的发展道路第47-48页
        (三) 重新实现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介入第48-49页
    二、《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存在的局限性第49-56页
        (一) 叙事伦理的争议第50-52页
        (二) 对苦难过于偏爱第52-53页
        (三) 缺乏文学性、思想性第53-54页
        (四) 实地采访的局限性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注释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65-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东北作家群笔下的地域写作
下一篇:战国策士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