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改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供应商管理在工程机械行业的重要性 | 第10页 |
1.1.2 供应商管理在三一重机的重要性 | 第10-12页 |
1.1.3 改进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的必要性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改进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水平 | 第12-13页 |
1.2.2 对工程机械行业提供供应商管理参考 | 第13-14页 |
1.3 供应商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本文的框架 | 第21-22页 |
2 供应商管理理论基础 | 第22-37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2.1.1 供应商管理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2 供应商管理的内容 | 第23-25页 |
2.1.3 精益生产理论 | 第25-28页 |
2.1.4 工程机械企业供应商管理 | 第28-31页 |
2.2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分析 | 第31-34页 |
2.2.1 供应链管理 | 第31-32页 |
2.2.2 现阶段最为普遍的供应链管控方式 | 第32-33页 |
2.2.3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的四大特征 | 第33-34页 |
2.3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 第34-37页 |
2.3.1 反应敏捷 | 第35页 |
2.3.2 适应性强 | 第35页 |
2.3.3 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 | 第35-37页 |
3 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7-51页 |
3.1 三一重机公司概况 | 第37-38页 |
3.2 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的现状 | 第38-48页 |
3.2.1 供应商关系管理 | 第38-41页 |
3.2.2 供应商质量管理 | 第41-47页 |
3.2.3 供应商绩效管理 | 第47-48页 |
3.3 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3.3.1 供应商选择评估流程不规范 | 第48-49页 |
3.3.2 供应商产品质量体系不完善 | 第49页 |
3.3.3 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不合理 | 第49-51页 |
4 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 | 第51-75页 |
4.1 供应商选择评估管理优化 | 第51-58页 |
4.1.1 采购物料分类与管理策略制定 | 第51-55页 |
4.1.2 潜在供应商选择流程 | 第55-56页 |
4.1.3 项目供应商选择评估 | 第56-57页 |
4.1.4 供应商提升流程 | 第57-58页 |
4.2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化 | 第58-69页 |
4.2.1 质量控制管理方式的改进 | 第58-62页 |
4.2.2 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推行 | 第62-64页 |
4.2.3 供应商质量改善小组的成立 | 第64-65页 |
4.2.4 分层过程审核的应用 | 第65-68页 |
4.2.5 质量事故的处理方式 | 第68-69页 |
4.3 供应商绩效评估管理优化 | 第69-75页 |
4.3.1 供应商绩效评估指标 | 第69-70页 |
4.3.2 供应商绩效评估权重与等级 | 第70页 |
4.3.3 供应商绩效评估频次 | 第70-72页 |
4.3.4 供应商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 | 第72-75页 |
5 三一重机供应商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 | 第75-80页 |
5.1 供应商参与新品开发的支撑政策 | 第75-76页 |
5.1.1 供应商参与产品设计 | 第75页 |
5.1.2 供应商参与开发和投资 | 第75-76页 |
5.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 第76-77页 |
5.2.1 供需双方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 第76页 |
5.2.2 三一重机GSP平台应用 | 第76-77页 |
5.3 建立高效沟通协调机制 | 第77-78页 |
5.3.1 与供应商信息交流的多种措施 | 第77-78页 |
5.3.2 良好沟通的渠道和方式 | 第78页 |
5.4 供应商激励机制的支撑政策 | 第78-80页 |
5.4.1 价格激励 | 第78页 |
5.4.2 订单激励 | 第78-79页 |
5.4.3 商誉激励 | 第79页 |
5.4.4 信息激励 | 第79页 |
5.4.5 淘汰激励 | 第79-80页 |
6 结论 | 第80-82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1页 |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