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永城市乡村景观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致谢第4-8页
摘要第8-9页
1 绪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第9页
        1.1.2 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第9页
        1.1.3 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第9页
        1.1.4 中部地区崛起第9-10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0-12页
        1.3.1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3.2 技术路线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2.1.1 农村与乡村第12页
        2.1.2 景观与乡村景观第12-13页
    2.2 国内外乡村建设研究进展第13-17页
        2.2.1 德国的“村庄更新”第13页
        2.2.2 荷兰的“土地整改”第13-14页
        2.2.3 美国的“乡土与自然”第14页
        2.2.4 日本的“一品一村”第14-15页
        2.2.5 韩国的“新村运动”第15页
        2.2.6 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第15页
        2.2.7 小结第15-17页
    2.3 国内外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进展第17-21页
        2.3.1 国外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进展第17页
        2.3.2 国内乡村景观理论研究进展第17-20页
        2.3.3 小结第20-21页
3 永城市乡村景观调查分析第21-31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1-22页
        3.1.1 区位环境第21页
        3.1.2 地形地貌第21页
        3.1.3 气候资源条件第21-22页
        3.1.4 人居环境第22页
    3.2 乡村景观构成分析第22-31页
        3.2.1 农田景观第22-23页
        3.2.2 水体景观第23-24页
        3.2.3 聚落景观第24-28页
        3.2.4 聚落文化第28-31页
4 永城市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第31-47页
    4.1 评价原则第31页
        4.1.1 科学性第31页
        4.1.2 层次性第31页
        4.1.3 可操作性第31页
    4.2 评价样点选择第31-32页
    4.3 评价方法第32页
    4.4 评价模型构建第32-40页
        4.4.1 指标体系构建第32-35页
        4.4.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第35-38页
        4.4.3 评价指标标准化与量化处理第38-40页
    4.5 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第40-47页
        4.5.1 聚落格局分析第44页
        4.5.2 聚落空间分析第44页
        4.5.3 聚落建筑分析第44-45页
        4.5.4 聚落环境分析第45页
        4.5.5 聚落生产分析第45-46页
        4.5.6 聚落文化分析第46页
        4.5.7 综合评价分析第46-47页
5 永城市乡村景观发展模式与优化策略第47-58页
    5.1 基于数据分析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第47-49页
    5.2 乡村景观优化策略第49-58页
        5.2.1 大田景观的优化第49页
        5.2.2 农田林网的优化第49-50页
        5.2.3 田间道路的优化第50-51页
        5.2.4 沟渠的优化第51页
        5.2.5 聚落布局的优化第51-52页
        5.2.6 聚落建筑的优化第52-53页
        5.2.7 聚落空间环境的优化第53-54页
        5.2.8 聚落绿化环境的优化第54-56页
        5.2.9 聚落文化景观的优化第56-58页
6 结论与讨论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页
    6.2 不足之处第58-59页
    6.3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英文摘要第63页
附录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国家湿地公园设计探究--以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下一篇:古洛阳都城理水智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