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1-13页 |
1.3.1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 第11页 |
1.3.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1-12页 |
1.3.3 区域发展理论 | 第12页 |
1.3.4 教育外部规律理论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调查研究法 | 第13页 |
1.4.3 实证研究法 | 第13页 |
1.4.4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6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职专业设置、区域产业结构理论探讨 | 第17-25页 |
2.1 中职专业设置内涵界定 | 第17-21页 |
2.1.1 职业教育的演变及其概念 | 第17页 |
2.1.2 中等职业教育及中等职业学校概念及构成 | 第17-18页 |
2.1.3 专业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2.1.4 专业设置原则 | 第19-20页 |
2.1.5 中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 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及分类 | 第21-23页 |
2.2.1 产业结构内涵 | 第21-22页 |
2.2.2 区域产业结构概念 | 第22页 |
2.2.3 产业结构分类 | 第22-23页 |
2.3 区域产业结构与中职专业设置互动关系 | 第23-25页 |
2.3.1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中职专业设置 | 第23页 |
2.3.2 中职专业设置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莱州市产业结构概况及中职专业演变轨迹 | 第25-35页 |
3.1 莱州区域经济概述 | 第25-28页 |
3.1.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 | 第25-26页 |
3.1.2 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26-28页 |
3.2 中职专业设置分析 | 第28-35页 |
3.2.1 我国中职专业设置模式的演进 | 第28-29页 |
3.2.2 莱州市中职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沿革 | 第29-32页 |
3.2.3 莱州市中职专业现状 | 第32-35页 |
第四章 莱州市中职专业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 第35-39页 |
4.1 中职专业设置基本符合区域产业结构 | 第35页 |
4.1.1 专业布局基本符合区域功能定位 | 第35页 |
4.1.2 专业种类和名称根据经济发展细分、变更 | 第35页 |
4.1.3 专业结构和层次随产业结构变化调节、提升 | 第35页 |
4.2 中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分析 | 第35-36页 |
4.2.1 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专业 | 第35-36页 |
4.2.2 组建职教集团,发挥集团优势 | 第36页 |
4.2.3 整合趋同专业,优化教育资源 | 第36页 |
4.2.4 紧贴区域结构,扶植骨干专业 | 第36页 |
4.3 莱州市中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存在问题 | 第36-39页 |
4.3.1 专业布局不合理 | 第36-37页 |
4.3.2 第三产业对应专业结构失重 | 第37页 |
4.3.3 专业建设重复,专业名称混乱 | 第37-38页 |
4.3.4 缺乏双师型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中职专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对策探讨 | 第39-43页 |
5.1 组建职教集团 | 第39-40页 |
5.2 打造品牌专业 | 第40-41页 |
5.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