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况分析 | 第11-15页 |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抽样检验理论概述 | 第18-30页 |
2.1 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的概述 | 第18-19页 |
2.2 抽样检验的起源、作用和分类 | 第19-21页 |
2.3 计数一次抽样检验方案的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3.1 计数一次抽样检验方案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计数一次抽样方案的 OC 曲线 | 第22-26页 |
2.3.2.1 OC曲线的概念 | 第22-23页 |
2.3.2.2 OC函数的计算 | 第23页 |
2.3.2.3 OC曲线的分析 | 第23-26页 |
2.3.3 抽样检验的两种风险 | 第26-27页 |
2.3.4 参数N 、n、Ac 对 OC 曲线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百分比抽样检验不合理性分析 | 第30-36页 |
3.1 百分比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 | 第30页 |
3.2 百分比抽样检验的起源 | 第30-31页 |
3.3 百分比抽样检验不合理性分析探讨 | 第31-35页 |
3.3.1 百分比抽样检验假设前提分析 | 第31-32页 |
3.3.2 用二项分布分析不同批量在相同不合格品率下的接收概率表现 | 第32-34页 |
3.3.3 论证百分比抽样检验在不同质量水平的检验批下判定的表现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自有品牌主机板抽样检验方案的设计和构建 | 第36-44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抽样检验类型的选择 | 第36-37页 |
4.3 接收质量限 AQL 的相关理论概述及其计算方式 | 第37-40页 |
4.3.1 接收质量限 AQL 的概念、作用及其确定原则 | 第37-39页 |
4.3.2 过程平均模型概述 | 第39-40页 |
4.4 抽样方案的评价 | 第40-43页 |
4.4.1 抽样方案的鉴别能力 | 第41页 |
4.4.2 平均检出质量AOQ 和平均检出质量上限AOQL | 第41-43页 |
4.4.3 抽样检验的样本量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自有品牌主机板抽样检验方案构建在 X 企业的应用 | 第44-56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公司简介与构建新抽样方案的背景 | 第44-47页 |
5.3 X 企业A 系列主机板抽样检验方案的构建 | 第47-50页 |
5.3.1 X 企业A 系列主机板抽样检验方案类型的确定 | 第47-48页 |
5.3.2 X 企业A 系列主机板抽样检验方案AQL 的确定 | 第48-50页 |
5.4 新旧抽样方案的效果分析 | 第50-55页 |
5.4.1 新旧抽样方案鉴别能力的分析比较 | 第50-51页 |
5.4.2 新旧抽样方案 AOQ 与 DOA 差异的分析比较 | 第51-54页 |
5.4.3 新旧抽样方案样本量的分析比较 | 第54-5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本文研究工作 | 第56-57页 |
6.2 创新点 | 第57页 |
6.3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