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汽车弹性悬挂系统动态分析与改进设计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技术现状分析第14-18页
        1.2.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第15-17页
        1.2.2 悬架系统第17-18页
    1.3 研究手段、目标及关键问题第18-19页
    1.4 工作内容与主要成果第19-20页
第二章 弹性悬挂系统动态分析与改进设计的一般技术流程第20-3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理论与技术基础第20-26页
        2.2.1 虚拟样机技术第22-23页
        2.2.2 刚弹性耦合建模方法第23-25页
        2.2.3 响应面法的基本原理第25-26页
    2.3 弹性悬挂系统改进设计的一般技术流程第26-33页
        2.3.1 弹性悬挂系统改进设计的总体流程第26-29页
        2.3.2 基础数据获得流程第29-30页
        2.3.3 初步建模流程第30-31页
        2.3.4 目标函数的确立流程第31-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态分析与改进设计第34-52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动态分析第34-46页
        3.2.1 多刚体模型第34-36页
        3.2.2 刚弹性耦合模型第36-43页
        3.2.3 模型对比第43-46页
    3.3 基于刚弹耦合分析的优化设计第46-50页
        3.3.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影响因素第46-47页
        3.3.2 优化目标第47页
        3.3.3 优化变量第47页
        3.3.4 约束条件第47-48页
        3.3.5 虚拟样机的优化第48-49页
        3.3.6 对车架共振频率的处理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悬架系统优化设计第52-70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动态分析第52-62页
        4.2.1 初步的建模第52-57页
        4.2.2 虚拟样机的基础数据的校正与估算第57-62页
    4.3 优化设计与改进第62-69页
        4.3.1 悬架参数与转向回正之间的关系第63-65页
        4.3.2 转向盘稳定时间与车身残留横摆角速度的计算第65-66页
        4.3.3 优化模型的建立第66-67页
        4.3.4 计算分析第67-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70-74页
    5.1 本文工作总结第70-72页
    5.2 今后研究方向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奖情况及参加的科研情况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生长调节剂调吡脲和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合成工艺研究
下一篇:张拉顺序对无粘结预应力多层框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