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 天然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 第14-19页 |
1.1 生长素 | 第15页 |
1.2 赤霉素 | 第15-17页 |
1.3 细胞分裂素 | 第17页 |
1.4 脱落酸 | 第17-18页 |
1.5 乙烯 | 第18-19页 |
2 实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9-22页 |
2.1 生长素型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9-20页 |
2.2 赤霉素 | 第20页 |
2.3 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20-21页 |
2.4 乙烯发生剂 | 第21页 |
2.5 植物生长抑制剂 | 第21-22页 |
3 细胞分裂素调吡脲 | 第22-25页 |
3.1 理化性质 | 第22-23页 |
3.2 调吡脲的生理活性 | 第23-24页 |
3.2.1 调吡脲的作用机理 | 第23页 |
3.2.2 调吡脲的生理作用 | 第23-24页 |
3.3 调吡脲的应用 | 第24-25页 |
3.4 调吡脲发展前景 | 第25页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5-硝基愈创木酚(钠) | 第25-30页 |
4.1 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用途 | 第26-27页 |
4.1.1 用于农业 | 第26页 |
4.1.2 用于畜牧渔业 | 第26页 |
4.1.3 用于医药 | 第26-27页 |
4.2 毒性 | 第27页 |
4.3 复硝酚钠 | 第27-29页 |
4.3.1 复硝酚钠的功能特性 | 第27-28页 |
4.3.2 复硝酚钠的作用 | 第28-29页 |
4.4 5-硝基愈创木酚(钠)及复硝酚钠的发展前景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调吡脲的合成及结果与讨论 | 第30-52页 |
1 调吡脲的合成方法 | 第30-32页 |
2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 第32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2-33页 |
3.2 原料及仪器 | 第33页 |
3.3 2-氯吡啶-N-氧化物的合成 | 第33-34页 |
3.3.1 乙酸/过氧化氢体系氧化2-氯吡啶 | 第33-34页 |
3.3.2 过氧化氢体系氧化2-氯吡啶 | 第34页 |
3.4 2-氯-4-硝基吡啶-N-氧化物的合成 | 第34-35页 |
3.5 2-氯-4-氨基吡啶的合成 | 第35页 |
3.6 异氰酸苯酯的合成 | 第35页 |
3.7 调吡脲的合成 | 第35-36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6-52页 |
4.1 2-氯吡啶-N-氧化物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4.1.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36-37页 |
4.1.2 相转移催化剂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3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 第38-39页 |
4.1.4 氧化温度 | 第39页 |
4.1.5 过氧化氢的用量 | 第39-40页 |
4.2 2-氯-4-硝基吡啶-N-氧化物的合成 | 第40-43页 |
4.2.1 硝化剂的选择 | 第41-42页 |
4.2.2 硝化剂的用量 | 第42-43页 |
4.2.3 惰性溶剂的影响 | 第43页 |
4.3 2-氯-4-氨基吡啶的合成 | 第43-48页 |
4.3.1 电解质中铁粉还原 | 第43-46页 |
4.3.1.1 铁粉的用量 | 第44-45页 |
4.3.1.2 反应时间 | 第45页 |
4.3.1.3 乙酸用量 | 第45-46页 |
4.3.2 催化加氢还原 | 第46-47页 |
4.3.3 产物表征 | 第47-48页 |
4.4 异氰酸苯酯的合成 | 第48-50页 |
4.4.1 三光气的用量 | 第48-49页 |
4.4.2 溶剂的影响 | 第49-50页 |
4.5 调吡脲的合成 | 第50-52页 |
4.5.1 溶剂的选择 | 第50页 |
4.5.2 异氰酸苯酯的用量 | 第50-51页 |
4.5.3 调吡脲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51-52页 |
第三章 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合成研究 | 第52-72页 |
1 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合成 | 第52-54页 |
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 第54页 |
3 实验部分 | 第54-58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54-55页 |
3.1.1 采用乙酰氯代替乙酸酐 | 第54-55页 |
3.1.2 采用三氯氧磷代替乙酸酐 | 第55页 |
3.2 试剂和仪器 | 第55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55-58页 |
3.3.1 乙酰氯作为酰化试剂 | 第55-56页 |
3.3.1.1 乙酰愈创木酚的合成 | 第55-56页 |
3.3.1.2 5-硝基乙酰愈创木酚的合成 | 第56页 |
3.3.1.3 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合成 | 第56页 |
3.3.2 三氯氧磷作为酚羟基保护试剂 | 第56-58页 |
3.3.2.1 磷酸三愈创木酚酯的合成 | 第56-57页 |
3.3.2.2 磷酸三(5-硝基愈创木酚)酯的合成 | 第57页 |
3.3.2.3 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合成 | 第57-58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58-72页 |
4.1 乙酰氯代替乙酸酐 | 第58-64页 |
4.1.1 乙酰愈创木酚的合成 | 第58-59页 |
4.1.1.1 乙酰氯用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1.2 滴加温度的影响 | 第59页 |
4.1.2 5-硝基乙酰愈创木酚的合成 | 第59-62页 |
4.1.2.1 剩余乙酰氯的影响 | 第59-60页 |
4.1.2.2 混酸的影响 | 第60页 |
4.1.2.3 硝酸的用量 | 第60-61页 |
4.1.2.4 硝化温度的影响 | 第61页 |
4.1.2.5 混酸比例的影响 | 第61-62页 |
4.1.3 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合成 | 第62-64页 |
4.1.3.1 水解温度的影响 | 第62页 |
4.1.3.2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4.1.3.3 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 三氯氧磷作为酚羟基保护试剂 | 第64-70页 |
4.2.1 磷酸三愈创木酚酯的合成 | 第64-67页 |
4.2.1.1 三氯氧磷的用量 | 第65页 |
4.2.1.2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1.3 滴加温度的影响 | 第66页 |
4.2.1.4 磷酸三愈创木酚酯结构的确定 | 第66-67页 |
4.2.2 磷酸三(5-硝基愈创木酚)酯 | 第67-69页 |
4.2.2.1 硝化试剂的选择 | 第67-68页 |
4.2.2.2 硝酸用量的影响 | 第68页 |
4.2.2.3 硝化温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3 5-硝基愈创木酚的合成 | 第69-70页 |
4.2.3.1 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 第69页 |
4.2.3.2 水解时间的影响 | 第69-70页 |
4.2.3.3 水解温度的影响 | 第70页 |
4.3 5 -硝基愈创木酚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