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供销管理论文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能力规划原理及方法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言第9-17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2-14页
        1.3.1 "成发科技"公司简介第12-13页
        1.3.2 在"成发科技"公司实施生产能力规划的意义第13-14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与内容第14-17页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第14-15页
        1.4.2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与内容第15-17页
2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第17-29页
    2.1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第17-19页
        2.1.1 供应链的定义第17-18页
        2.1.2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第18-19页
    2.2 供应链管理的内容第19-20页
    2.3 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第20-23页
        2.3.1 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第20-21页
        2.3.2 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第21-22页
        2.3.3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第22-23页
    2.4 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第23-29页
        2.4.1 供应链体系的设计策略第23-24页
        2.4.2 供应链体系的设计原则第24-26页
        2.4.3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第26-29页
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能力规划原理及方法研究第29-74页
    3.1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方法研究第29-39页
        3.1.1 生产能力概述第29-34页
            3.1.1.1 生产能力的定义及单位选择第29页
            3.1.1.2 生产能力的计算公式第29-32页
            3.1.1.3 生产能力分析的意义第32-33页
            3.1.1.4 影响产能的因素分析第33-34页
        3.1.2 离散型制造企业产能分析方法的研究第34-36页
            3.1.2.1 产能分析的要点第34页
            3.1.2.2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计算方法——代表产品法第34-36页
        3.1.3 不同生产方式下的产能分析第36-38页
            3.1.3.1 同类机器不同作业的产能分析第36页
            3.1.3.2 同类机器不同产品的产能分析第36-37页
            3.1.3.3 生产线或生产单元的产能分析第37页
            3.1.3.4 混合作业生产方式的产能分析第37-38页
        3.1.4 负荷计划的策略研究第38-39页
            3.1.4.1 负荷计划及其目的第38页
            3.1.4.2 负荷计划的实施策略第38-39页
            3.1.4.3 负荷与生产能力的调整第39页
    3.2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能力规划原理及方法第39-74页
        3.2.1 生产能力规划的含义第39-41页
        3.2.2 产能规划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第41-42页
        3.2.3 生产能力规划的一般步骤第42-44页
        3.2.4 产能规划方案之量化评估技术第44-51页
        3.2.5 传统生产能力规划的局限性第51-53页
            3.2.5.1 传统管理模式所具有的主要特征第51-52页
            3.2.5.2 传统生产能力规划的弊端第52页
            3.2.5.3 案例分析:被遗忘的供应链产能第52-53页
        3.2.6 传统生产能力规划方式向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能力规划方式的转变第53页
        3.2.7 业务外包战略决策第53-57页
            3.2.7.1 决策前的分析第54-56页
            3.2.7.2 决策第56-57页
        3.2.8 基于"外包生产"的供应商管理第57-74页
            3.2.8.1 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第57-60页
            3.2.8.2 供应商管理第60-62页
            3.2.8.3 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第62-74页
4 生产能力规划在"成发科技"公司的应用第74-105页
    4.1 "成发科技"公司生产能力规划的系统框架第74-76页
        4.1.1 组建生产能力规划办公机构第74-75页
        4.1.2 制定生产能力规划办公室职责第75-76页
        4.1.3 制定生产能力规划工作程序第76页
    4.2 "成发科技"公司生产能力评估工具第76-89页
        4.2.1 生产能力评估的数学模型第77-78页
            4.2.1.1 模型假设第77页
            4.2.1.2 数学模型第77-78页
        4.2.2 生产能力评估软件的逻辑架构第78-80页
        4.2.3 生产能力评估的用户使用界面(UI)简介第80-89页
            4.2.3.1 "输入参数"部分UI简介第81-87页
            4.2.3.2 "自动计算"部分UI简介第87-88页
            4.2.3.3 "识别生产能力瓶颈"部分UI简介第88-89页
    4.3 "成发科技"公司××项目生产能力规划成功应用实例第89-105页
        4.3.1 生产能力评估及规划背景第89页
        4.3.2 生产能力现状评估第89-95页
            4.3.2.1 制定生产能力评估数据收集计划,并对如下数据进行收集第89-90页
            4.3.2.2 参数录入第90-94页
            4.3.2.3 生产能力与负荷计算第94页
            4.3.2.4 识别生产能力瓶颈果第94-95页
        4.3.3 撰写生产能力评估和发展规划报告第95-105页
            4.3.3.1 报告的整体结构第95-97页
            4.3.3.2 生产能力瓶颈分析及发展规划建议第97-104页
            4.3.3.3 附件第104-105页
5 结论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支持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