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农村客运系统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1.2 充分利用已有的“村村通道路”资源发展农村客运体系 | 第10-11页 |
1.1.3 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村客运的发展来保证 | 第11-12页 |
1.1.4 从农村客运目前存在的问题上看,必须发展农村客运 | 第12页 |
1.1.5 国家政策上对发展农村客运的支持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农村客运需求预测 | 第18-31页 |
2.1 未来农村客运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2.2 农村居民出行特点分析 | 第19-23页 |
2.2.1 农村客流来源 | 第19页 |
2.2.2 农村居民出行目的分析 | 第19-20页 |
2.2.3 农村居民出行方式与出行距离分析 | 第20页 |
2.2.4 农村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0-22页 |
2.2.5 农村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2.3 农村客运需求预测 | 第23-29页 |
2.3.1 农村客运需求预测的原则 | 第23-24页 |
2.3.2 影响农村客运量相关因素分析 | 第24-26页 |
2.3.3 农村客运需求预测的方法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农村客运站布局规划研究 | 第31-37页 |
3.1 农村客运站布局规划的原则 | 第31-32页 |
3.2 农村客运站规模的确定 | 第32-35页 |
3.2.1 宏观上确定客运站的个数 | 第32-34页 |
3.2.2 客运站级别和规模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 农村客运站选址的方法 | 第35-36页 |
3.3.1 首末站选址的方法 | 第35页 |
3.3.2 中途停靠站选址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农村客运网络布局规划 | 第37-55页 |
4.1 农村客运线网规划目标 | 第37页 |
4.2 线网布设的原则 | 第37-38页 |
4.3 农村客运线网结构 | 第38-43页 |
4.3.1 线网类型介绍 | 第38-42页 |
4.3.2 线路类型介绍 | 第42-43页 |
4.4 确定线网合理规模 | 第43-44页 |
4.5 确定线网结构模式 | 第44-46页 |
4.6 线网布局的方法 | 第46-53页 |
4.6.1 布局思路 | 第46页 |
4.6.2 线网布局的过程 | 第46-52页 |
4.6.3 线路换乘模式 | 第52-53页 |
4.7 线网布局衔接 | 第53-5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农村客运运力分配与行车组织研究 | 第55-61页 |
5.1 运力配置 | 第55-58页 |
5.1.1 运力配置模型 | 第55-57页 |
5.1.2 应用算例 | 第57页 |
5.1.3 车辆选型 | 第57-58页 |
5.2 行车组织 | 第58-59页 |
5.2.1 针对客流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的行车组织方法 | 第59页 |
5.2.2 针对客流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性的行车组织方法 | 第59页 |
5.3 运营方式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实例应用 | 第61-67页 |
6.1 甘泉县概况 | 第61-62页 |
6.2 甘泉县农村客运现状 | 第62-63页 |
6.2.1 甘泉县公路现状 | 第62-63页 |
6.2.2 甘泉县农村客运系统现状 | 第63页 |
6.3 甘泉县农村客运系统的发展规划 | 第63-67页 |
6.3.1 甘泉县客流预测 | 第63-64页 |
6.3.2 甘泉县农村客运系统规划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论文主要研究结果 | 第67-68页 |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