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隧道结构数值仿真 | 第10-12页 |
1.2.2 模型试验及工程实测 | 第12-13页 |
1.2.3 黄土隧道的综合研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浅埋大跨径黄土隧道特性 | 第17-27页 |
2.1 黄土特性 | 第17-20页 |
2.1.1 黄土组成及特点 | 第17-18页 |
2.1.2 黄土地层划分及特点 | 第18-19页 |
2.1.3 黄土隧道工程特性 | 第19页 |
2.1.4 黄土特性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2.2 黄土隧道围岩分级 | 第20-22页 |
2.3 黄土隧道围岩压力分析 | 第22-25页 |
2.3.1 围岩压力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2.3.2 黄土隧道围岩压力理论计算 | 第23-25页 |
2.4 浅埋大跨径黄土隧道特点总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隧道施工方法与支护设计 | 第27-40页 |
3.1 浅埋黄土隧道施工方法 | 第27-34页 |
3.1.1 黄土隧道施工方法概述 | 第27页 |
3.1.2 双侧壁导坑法 | 第27-29页 |
3.1.3 CRD 法 | 第29-31页 |
3.1.4 弧形导坑法 | 第31-33页 |
3.1.5 开挖方法对比 | 第33-34页 |
3.2 浅埋大跨径黄土隧道支护设计 | 第34-38页 |
3.2.1 支护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3.2.2 锁脚锚管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3.2.3 超前小导管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3.2.4 超前管棚作用分析 | 第37-38页 |
3.3 技术总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隧道弹塑性数值分析基本原理 | 第40-47页 |
4.1 弹塑性分析基本理论 | 第40-44页 |
4.1.1 弹塑性分析基本方程 | 第41-42页 |
4.1.2 岩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42-44页 |
4.2 连续介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FLAC3D)的基本原理 | 第44-46页 |
4.2.1 FLAC 3D 的基本特点与求解思想 | 第44页 |
4.2.2 FLAC 3D 的主要计算步骤 | 第44-45页 |
4.2.3 FLAC3D 与有限元法的比较 | 第45-46页 |
4.2.4 隧道施工过程的 FLAC 3D 实现 | 第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不同施工方法数值模拟 | 第47-101页 |
5.1 计算假定及模拟思路 | 第47-49页 |
5.1.1 计算假定 | 第47页 |
5.1.2 建模考虑 | 第47-49页 |
5.2 弧形导坑法施工模拟 | 第49-66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5.2.2 弧形导坑法施工过程实现 | 第50-52页 |
5.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64页 |
5.2.4 弧形导坑法施工特点和建议 | 第64-66页 |
5.3 CRD 法施工模拟 | 第66-81页 |
5.3.1 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5.3.2 CRD 法施工过程实现 | 第67-68页 |
5.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8-79页 |
5.3.4 CRD 法施工特点和建议 | 第79-81页 |
5.4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模拟 | 第81-96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5.4.2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实现 | 第82-84页 |
5.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4-95页 |
5.4.4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特点和建议 | 第95-96页 |
5.5 不同开挖方法对比 | 第96-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浅埋大跨径黄土隧道地表沉降控制 | 第101-110页 |
6.1 概述和计算参数 | 第101页 |
6.2 不同超前支护形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6.3 不同管棚超前支护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6.4 不同进尺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6.5 不同初期支护弹性模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1页 |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