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论文--农民业余教育论文

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1 我国农业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第14-15页
        1.1.2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变革第15页
        1.1.3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已有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3页
        1.3.3 研究述评第23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1 研究思路第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24-25页
        1.5.1 创新之处第24页
        1.5.2 不足之处第24-25页
第二章 职业农民的概念及培育的理论依据第25-39页
    2.1 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第25-27页
        2.1.1 生活在农村的专业化农民第25-26页
        2.1.2 通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取高收入第26页
        2.1.3 具有高素质第26-27页
        2.1.4 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第27页
    2.2 职业农民的主要类型第27-29页
        2.2.1 潜在职业农民第27-28页
        2.2.2 现有职业农民第28-29页
    2.3 职业农民与农民职业化的联系与区别第29-30页
    2.4 职业农民与其它农民类型的联系与区别第30-33页
        2.4.1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第30-31页
        2.4.2 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第31-32页
        2.4.3 职业农民与新型农民第32-33页
    2.5 职业农民产生与培育的相关理论第33-39页
        2.5.1 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第33页
        2.5.2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第33-35页
        2.5.3 人力资本理论第35-36页
        2.5.4 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与适度规模经营理论第36-38页
        2.5.5 产业链理论第38-39页
第三章 职业农民培育对“三农”发展的重要意义及现实必要性分析第39-63页
    3.1 职业农民培育是发达国家保障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共同举措第39-40页
    3.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三农”发展的理论分析第40-44页
        3.2.1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机理第41-42页
        3.2.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第42-43页
        3.2.3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第43-44页
    3.3 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第44-51页
        3.3.1 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第44页
        3.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功能第44-51页
    3.4 基于粮食主产区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及其种粮意愿的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必要性的实证分析第51-63页
        3.4.1 数据来源第52页
        3.4.2 样本描述性分析第52-58页
        3.4.3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第58-61页
        3.4.4 简要结论第61-63页
第四章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三农”发展的实证分析第63-78页
    4.1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第63-69页
        4.1.1 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和人力资本状况第63-64页
        4.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第64-65页
        4.1.3 数据检验第65-67页
        4.1.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67-69页
    4.2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第69-74页
        4.2.1 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状况第69-71页
        4.2.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第71-72页
        4.2.3 数据检验第72-73页
        4.2.4 实证结果分析第73-74页
    4.3 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第74-78页
        4.3.1 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减贫的相关性分析第75-76页
        4.3.2 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村生育的影响分析第76-78页
第五章 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以湖南省种粮农户为例第78-87页
    5.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概念第78-79页
    5.2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标准第79-80页
        5.2.1 经济效益目标第79页
        5.2.2 社会效益目标第79页
        5.2.3 生态效益目标第79-80页
    5.3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计算方法的选择第80-81页
        5.3.1 生产函数法第80页
        5.3.2 综合评价法和分组评价法第80页
        5.3.3 直观评价法第80-81页
    5.4 职业农民家庭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第81-85页
        5.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情况第81页
        5.4.2 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算思路第81-85页
    5.5 简要结论第85-87页
第六章 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第87-116页
    6.1 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条件第87-91页
        6.1.1 职业农民培育的个体素质条件第87-88页
        6.1.2 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体系条件第88-89页
        6.1.3 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体系条件第89-91页
    6.2 职业农民培育状况及已开展的工作第91-101页
        6.2.1 农户素质的变化第91页
        6.2.2 教育体系的创新第91-96页
        6.2.3 培育环境的变迁第96-101页
    6.3 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01-116页
        6.3.1 培育对象问题第101-105页
        6.3.2 教育体系问题第105-111页
        6.3.3 培育环境问题第111-116页
第七章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第116-144页
    7.1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第116-125页
        7.1.1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第116-118页
        7.1.2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第118-121页
        7.1.3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第121-123页
        7.1.4 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第123-125页
    7.2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第125-131页
        7.2.1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第125页
        7.2.2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第125-129页
        7.2.3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第129页
        7.2.4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第129-131页
    7.3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第131-138页
        7.3.1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第132页
        7.3.2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采取的措施第132-135页
        7.3.3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产生的效果第135-136页
        7.3.4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第136-138页
    7.4 三个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第138-144页
        7.4.1 三个发达国家农业教育方面的启示第138-141页
        7.4.2 三个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其他政策启示第141-144页
第八章 我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设计第144-171页
    8.1 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分析框架第144-145页
    8.2 培育客体: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特征及培育动机第145-149页
        8.2.1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基本特征第145-146页
        8.2.2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来源第146-147页
        8.2.3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培育动机第147-149页
        8.2.4 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的培育方式选择第149页
    8.3 培育主体: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教育体系设计第149-162页
        8.3.1 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第150-151页
        8.3.2 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主要类型第151-152页
        8.3.3 职业农民培育的教学体系第152-158页
        8.3.4 职业农民培育的管理体系第158-162页
    8.4 环境条件: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政策体系设计第162-171页
        8.4.1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户籍制度和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第163页
        8.4.2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第163-164页
        8.4.3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财政金融体系第164-166页
        8.4.4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土地流转制度第166-170页
        8.4.5 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的农技推广体系第170-171页
第九章 职业农民培育的环境条件创设及对策探讨第171-180页
    9.1 增强培育对象自身实力第171-175页
        9.1.1 转变农民自身观念第171页
        9.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突出自身优势,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第171-175页
    9.2 提高农业类院校培育质量第175-176页
        9.2.1 保证教学队伍素质第175-176页
        9.2.2 改良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第176页
        9.2.3 加强培育监督考核第176页
    9.3 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环境第176-180页
        9.3.1 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发挥需要的环境第176-178页
        9.3.2 优化职业农民培育的教育环境第178-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91页
致谢第191-192页
作者简介第192-19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NA-seq技术的甘蓝型油菜抗、感菌核病分子机理分析
下一篇:药效多肽的定量序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