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21页 |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与概念 | 第10-14页 |
·社区矫正的历史沿革 | 第10-11页 |
·社区矫正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3页 |
·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关系 | 第13-14页 |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矫正功能论 | 第14-15页 |
·行刑社会化理论 | 第15页 |
·刑罚目的理论 | 第15页 |
·刑事补偿理论 | 第15-16页 |
·标签理论 | 第16页 |
·深化的复归理论 | 第16-17页 |
·我国建立社区矫正制度的意义 | 第17-21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法律意义 | 第17-19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第21-27页 |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试点的概况 | 第21-22页 |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地区考察 | 第22-27页 |
·上海社区矫正情况 | 第22-23页 |
·北京社区矫正情况 | 第23-24页 |
·深圳市及南山区的社区矫正情况 | 第24-27页 |
第3章 我国社区矫正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7-38页 |
·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具体法律措施 | 第27-29页 |
·社区矫正法律主体不明确 | 第29-31页 |
·社区矫正制度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不一致 | 第29-30页 |
·社区矫正的决定主体在法律设置上不科学 | 第30-31页 |
·社区矫正适用率比较低 | 第31-32页 |
·社区矫正的适用种类不够丰富 | 第32-33页 |
·司法机关之间缺乏权利制衡 | 第33页 |
·社区矫正与治安处罚存在二元处罚的结构难题 | 第33-34页 |
·缺乏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机制 | 第34页 |
·社区矫正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 | 第34-35页 |
·五种矫正对象没有在管理中区别对待 | 第35-36页 |
·社区矫正经费没有法律保障 | 第36页 |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能保障 | 第36-37页 |
·社区矫正缺乏综合的管理体系 | 第37-38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对策 | 第38-53页 |
·现行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 | 第38-41页 |
·明确社区矫正的法律主体 | 第38-39页 |
·修改刑事法律,加强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率 | 第39-40页 |
·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相关的社区矫正程序 | 第40-41页 |
·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第41-47页 |
·建立并完善社区矫正的审前调查制度 | 第41-42页 |
·建立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矫正模式 | 第42-44页 |
·建立危险评估制度 | 第44页 |
·完善社区矫正措施 | 第44-45页 |
·开展恢复性矫正 | 第45-46页 |
·进一步完善缓刑和假释制度 | 第46页 |
·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社区矫正管理体制的完善 | 第47-48页 |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设置与协作机制的建立 | 第47页 |
·社区矫正队伍的建立 | 第47-48页 |
·建立社区矫正的经费保障制度 | 第48页 |
·完善社区矫正监督体制 | 第48-50页 |
·完善有关社区矫正监督制度 | 第48-49页 |
·设置社区矫正听证程序 | 第49页 |
·尝试建立社区矫正回避制度 | 第49-50页 |
·建立社区矫正质量评价体系 | 第50页 |
·制定《社区矫正法》 | 第50-53页 |
·制定《社区矫正法》体现立法趋势、符合国情 | 第50-51页 |
·制定《社区矫正法》的立法步骤 | 第51页 |
·《社区矫正法》的内容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