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概述 | 第9-18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的涵义 | 第9-13页 |
一、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的概念 | 第9-11页 |
二、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的特点 | 第11-12页 |
三、恢复性刑事司法制度与传统报应性司法的关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产生的背景 | 第13-18页 |
一、刑罚观演进 | 第13-14页 |
二、被害人保护运动的兴起 | 第14-15页 |
三、监禁和矫正的失败 | 第15-17页 |
四、国际形势政策的变迁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理论基础和模式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 | 第18-20页 |
一、自愿原则 | 第18页 |
二、避免差别待遇原则 | 第18-19页 |
三、安全原则 | 第19页 |
四、司法最终决定原则 | 第19页 |
五、公平原则 | 第19页 |
六、均衡原则 | 第19-20页 |
七、保密原则 | 第20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被害人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二、叙说理论 | 第21页 |
三、程序分流理论 | 第21-22页 |
四、重新融合性羞辱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模式 | 第23-27页 |
一、被害人-加害人调节 | 第23页 |
二、家庭团体会议 | 第23-24页 |
三、量刑圈模式 | 第24-25页 |
四、补偿委员会模式 | 第25页 |
五、社区服务模式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价值分析 | 第27-32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正义价值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秩序价值 | 第29页 |
第三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效率价值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恢复性刑事司法的和谐价值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利弊分析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我国适用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有利条件 | 第32-36页 |
一、“和合”文化传统 | 第32页 |
二、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 | 第32-33页 |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33-34页 |
四、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 | 第34页 |
五、刑事法律中的积极因素 | 第34-35页 |
六、刑事和解与社区矫正的实践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适用恢复性刑事司法的障碍 | 第36-39页 |
一、国家本位主义价值观 | 第36-37页 |
二、重刑主义思想 | 第37-38页 |
三、社会化基础薄弱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思考 | 第39-44页 |
第一节 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模式选择 | 第39-40页 |
一、加害人-被害人和解模式 | 第39页 |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模式 | 第39-40页 |
三、司法和解模式 | 第40页 |
第二节 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0-42页 |
一、调解员培训制度 | 第40页 |
二、国家救济制度 | 第40-41页 |
三、犯罪人人格调查制度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我国恢复性刑事司法的程序设计 | 第42-44页 |
一、恢复性刑事司法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二、恢复性刑事司法的适用阶段 | 第42-43页 |
三、恢复性刑事司法的程序要求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书目 | 第45-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