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抗纹枯病恢复系的选育及抗病QTL聚合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1页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0页
   ·水稻纹枯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第10-12页
     ·水稻纹枯病的接种方法第10-11页
     ·水稻纹枯病的接种时期及调查时期第11-12页
     ·水稻纹枯病的调查标准第12页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第12-14页
     ·野生稻抗纹枯病资源的挖掘第13页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新种质的发掘创新第13-14页
     ·利用转基因方法提高水稻纹枯病抗性第14页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 定位遗传研究第14-18页
     ·水稻抗纹枯病基因(QTL)的定位第14-18页
     ·抗纹枯病QTL 的精细定位第18页
   ·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第18-21页
     ·基因聚合概念第18-19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的应用第19-21页
第二章 水稻抗纹枯病回交导入系的筛选及其聚合效应分析第21-38页
   ·材料和方法第21-23页
     ·水稻抗纹枯病回交导入系的筛选第21页
     ·抗纹枯病导入系的分类第21页
     ·抗病聚合系群体的构建第21-22页
     ·田间种植管理第22页
     ·纹枯病的抗性鉴定第22页
     ·基因型分析第22页
     ·数据分析第22-23页
   ·结果分析第23-35页
     ·亲本及导入系后代的抗病性和农艺性状表现第23-30页
     ·聚合亲本及F2 群体的抗病表现第30-33页
     ·抗纹枯病QTL 的聚合效应分析第33-35页
   ·小结第35-38页
第三章 蜀恢527 和明恢86 的纹枯病抗性改良第38-51页
   ·材料和方法第38-39页
     ·试验材料第38页
     ·田间种植第38页
     ·配合力分析第38-39页
     ·数据分析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8页
     ·所选导入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第39页
     ·主要性状方差分析及配合力方差分析第39-42页
     ·导入系和不育系一般配合力分析第42-44页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第44-46页
     ·群体配合力方差及遗传参数估计第46-48页
     ·比较优势分析第48页
   ·小结第48-51页
第四章 讨论第51-54页
   ·纹枯病抗性水平的评价指标第51页
   ·抗纹枯病QTL 的聚合效应及抗性机制第51-52页
   ·杂交水稻的纹枯病抗性改良第52-54页
第五章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61页
作者简历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工老化对大豆种子线粒体结构功能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下一篇: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30对应的病原菌无毒基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