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民工市民化代际差异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3-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8页 |
一、可能创新点 | 第16-17页 |
二、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国外文献对本题的相关研究 | 第18-21页 |
一、乡-城人口流动理论 | 第18-19页 |
二、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国内文献对本题的研究 | 第21-24页 |
一、城-乡人口迁移研究 | 第21-22页 |
二、市民化的界定研究 | 第22页 |
三、农民工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四、关于农民工市民化代际差异研究 | 第23-24页 |
五、关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研究 | 第24页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24-25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一、农民工、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 | 第25页 |
二、市民化、代际差异、市民化程度 | 第25-26页 |
三、区域划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安徽省农民工市民化代际差异分析 | 第27-47页 |
第一节 劳动力迁移决策模型的构建 | 第27-29页 |
第二节 资料及数据来源 | 第29页 |
第三节 样本基本特征概况 | 第29-35页 |
一、样本人口学特征 | 第30-31页 |
二、家庭经济特征差异 | 第31-33页 |
三、务工地生活差异 | 第33-35页 |
第四节 两代农民工市民化差异分析 | 第35-40页 |
一、人力资本比较 | 第35-36页 |
二、社交网络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三、就业与职业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四、社会参与权益维护差异 | 第38-39页 |
五、发展取向代际差异 | 第39-40页 |
第五节 两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差异比较 | 第40-46页 |
一、测度方法与模型选择 | 第40页 |
二、两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 | 第40-44页 |
三、皖中、皖南、皖北两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差异分析 | 第44-46页 |
第六节 小结与评述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农民工市民化代际差异原因分析 | 第47-58页 |
第一节 农民工群体自身原因分析 | 第47-55页 |
一、影响因素选取及依据 | 第47-48页 |
二、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 第48-55页 |
第二节 农民工群体外部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一、政策变迁对安徽省农民工代际分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二、社会变迁对安徽省农民工代际分化的影响 | 第56页 |
第三节 小结与评述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一、两代农民工市民化差异性 | 第58-59页 |
二、农民工市民化代际差异产生的原因 | 第59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一、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 第60页 |
二、稳步提升农民工工作收入 | 第60-61页 |
三、大力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 | 第61页 |
四、积极引导农地流转和转租 | 第61页 |
五、搭建农民工交流的平台 | 第61-62页 |
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