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 三、文献述评 | 第15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17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二、制造业的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产业成长理论 | 第20-22页 |
| 一、产业成长的内涵 | 第20页 |
| 二、产业成长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1页 |
| 三、产业成长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 第三节 产业融合理论 | 第22-27页 |
| 一、产业融合的动因 | 第22-23页 |
| 二、产业融合过程 | 第23-25页 |
| 三、产业融合效应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 第一节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 一、规模总量快速增长 | 第27-29页 |
| 二、内部结构不够优化 | 第29-30页 |
| 三、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安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31-34页 |
| 一、规模增长迅速,效益提高明显 | 第31-32页 |
| 二、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薄弱 | 第32-33页 |
| 三、企业规模偏小,专业人才匮乏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分析 | 第35-43页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说明 | 第35-37页 |
| 一、测算产业融合水平方法的选取 | 第35-36页 |
|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说明 | 第36-37页 |
| 第二节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的实证分析 | 第37-42页 |
|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整体融合水平分析 | 第37-38页 |
| 二、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与制造业的融合水平分析 | 第38-39页 |
|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部门融合水平分析 | 第39-41页 |
| 四、分部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水平分析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8页 |
| 第一节 融合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 一、产业结构升级 | 第43页 |
| 二、技术创新 | 第43页 |
| 三、市场需求 | 第43页 |
| 四、跨国公司发展 | 第43-44页 |
| 五、行业竞争水平 | 第44页 |
| 六、政府规制 | 第44页 |
| 第二节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说明 | 第44-50页 |
| 一、指标选取说明 | 第44-46页 |
| 二、数据来源说明 | 第46-47页 |
| 三、研究方法介绍 | 第47-50页 |
| 第三节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第50-58页 |
| 一、融合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 第50页 |
| 二、融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0-55页 |
| 三、融合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8-63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59-63页 |
|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升级 | 第59-60页 |
| 二、推动技术创新提供产业融合智力支持 | 第60-61页 |
| 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优化产业融合环境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