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群众工作的内涵及意义 | 第16-18页 |
(一) 群众工作的内涵 | 第16页 |
(二) 群众工作的意义 | 第16-18页 |
1. 有利于实现党的宗旨 | 第16页 |
2.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第16-17页 |
3. 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 第17页 |
4.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第17-18页 |
二、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 | 第18-19页 |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 | 第18页 |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 第19-25页 |
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 | 第19-20页 |
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 | 第20-21页 |
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化 | 第21-22页 |
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升华 | 第22-24页 |
5.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24-25页 |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指导意义 | 第25-27页 |
1.明确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目标 | 第25-26页 |
2.提出了党的群众的工作正确方法 | 第26页 |
3.注重提升群众工作者自身的素质 | 第26-27页 |
三、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挑战 | 第27-31页 |
(一) 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 第27-28页 |
1. 国情的新变化 | 第27-28页 |
2. 党情的新变化 | 第28页 |
(二) 群众工作的新态势 | 第28-31页 |
1. 群众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 | 第28-29页 |
2. 群众利益呈现多样化态势 | 第29页 |
3. 群众需求呈现差异化态势 | 第29-30页 |
4. 群众矛盾呈现复杂化态势 | 第30-31页 |
四、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对策 | 第31-40页 |
(一) 增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运用能力 | 第31-33页 |
1. 内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增强服务群众的理念 | 第31页 |
2.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 第31-32页 |
3. 加大反腐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第32-33页 |
(二) 提高群众工作机制的科学化水平 | 第33-35页 |
1. 健全信访排查平台,畅通民意收集渠道 | 第33-34页 |
2. 建立矛盾调节平台,促进社会和谐有序 | 第34页 |
3. 落实预警应急平台,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 第34-35页 |
4. 畅通反馈跟踪监督平台,让群众工作执行有力 | 第35页 |
(三) 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传播和宣传 | 第35-37页 |
1. 以时代风尚鼓舞群众 | 第35-36页 |
2. 以优秀文化感染群众 | 第36-37页 |
3. 以法治文明哺育群众 | 第37页 |
(四) 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第37-40页 |
1. 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第37-38页 |
2. 对照问题进行查摆整改,彻底破除四风“顽疾” | 第38-39页 |
3. 用服务群众的实效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