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皮革工业论文

纳米结构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对制革污染物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5-10页
ABSTRACT第10-16页
符号说明第25-2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6-52页
    1.1 引言第26页
    1.2 制革工业有毒有害污染物第26-32页
        1.2.1 制革工业水污染物第27-28页
        1.2.2 制革工业大气污染物第28-29页
        1.2.3 制革工业污染物处理方法及主要问题第29-30页
        1.2.4 制革工业典型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第30-32页
    1.3 二氧化钛第32-38页
        1.3.1 二氧化钛的晶体和能带结构第32-33页
        1.3.2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第33-34页
        1.3.3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第34-37页
        1.3.4 二氧化钛在污染物处理方面的应用第37-38页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8-41页
    参考文献第41-52页
第二章 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制备多层次二氧化钛微球及光电催化降解废水中的三丁基锡第52-96页
    2.1 前言第52-53页
    2.2 实验部分第53-61页
        2.2.1 原料和仪器第53-55页
        2.2.2 制备过程第55页
        2.2.3 材料表征和性能测试第55-56页
        2.2.4 光电催化过程第56-57页
        2.2.5 测试分析过程第57-60页
        2.2.6 生物毒性评价第60-6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1-91页
        2.3.1 形貌结构第61-62页
        2.3.2 晶型分析第62-64页
        2.3.3 丙三醇添加量的影响第64-65页
        2.3.4 元素和化学态分析第65-67页
        2.3.5 BET分析第67-68页
        2.3.6 光学特性第68-70页
        2.3.7 多层次结构形成机理第70-71页
        2.3.8 光电催化降解三丁基锡机理第71-76页
        2.3.9 降解效率比较第76-79页
        2.3.10 催化剂形貌结构和用量的影响第79-80页
        2.3.11 三丁基锡初始浓度的影响第80-81页
        2.3.12 外加电压的影响第81-82页
        2.3.13 无机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影响第82-84页
        2.3.14 低温萃取-ID-HPLC-ICP-MS测试方法研究第84-89页
        2.3.15 光电催化降解制革工业废水中三丁基锡的应用效果第89-90页
        2.3.16 含三丁基锡制革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评价第90-91页
    2.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第三章 无模板溶剂热法制备二氧化钛中空球及光电催化还原废水中的六价铬第96-136页
    3.1 前言第96-97页
    3.2 实验部分第97-104页
        3.2.1 原料和仪器第97-99页
        3.2.2 制备过程第99页
        3.2.3 材料表征和性能测试第99-101页
        3.2.4 光电催化过程第101页
        3.2.5 测试分析过程第101-103页
        3.2.6 生物毒性评价第103-10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104-131页
        3.3.1 形貌结构第104-105页
        3.3.2 化学键分析第105-106页
        3.3.3 化学成分分析第106-107页
        3.3.4 元素和化学态分析第107页
        3.3.5 BET分析第107-109页
        3.3.6 有机酸添加量的影响第109-110页
        3.3.7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110页
        3.3.8 晶型分析第110-111页
        3.3.9 中空结构形成机理第111-113页
        3.3.10 光电催化还原六价铬机理第113-115页
        3.3.11 还原效率比较第115-116页
        3.3.12 催化剂结晶度和用量的影响第116-119页
        3.3.13 六价铬初始浓度和溶液pH值的影响第119-121页
        3.3.14 外加电压的影响第121-122页
        3.3.15 MP-AES和分光光度测试方法研究第122-127页
        3.3.16 无机金属离子和有机化合物的影响第127-129页
        3.3.17 光电催化还原制革工业废水中六价铬的应用效果第129-130页
        3.3.18 含六价铬制革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评价第130-131页
    3.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6页
第四章 阳极氧化法制备双开口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及光催化降解废气中的N,N-二甲基甲酰胺第136-166页
    4.1 前言第136-138页
    4.2 实验部分第138-144页
        4.2.1 原料和仪器第138-139页
        4.2.2 制备过程第139-141页
        4.2.3 材料表征和性能测试第141页
        4.2.4 光催化过程第141-142页
        4.2.5 测试分析过程第142-1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44-161页
        4.3.1 底部封闭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形貌结构第144-145页
        4.3.2 双开口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形貌结构第145-146页
        4.3.3 银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的形貌结构第146-147页
        4.3.4 晶型分析第147-148页
        4.3.5 元素和化学态分析第148-149页
        4.3.6 双开口结构形成机理第149-150页
        4.3.7 银修饰机理第150-151页
        4.3.8 制备不同厚度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膜第151页
        4.3.9 光催化降解N,N-二甲基甲酰胺机理第151-154页
        4.3.10 催化剂形貌结构的影响第154-157页
        4.3.11 阳极氧化时间的影响第157页
        4.3.12 N,N二甲基甲酰胺初始浓度的影响第157-158页
        4.3.13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158-159页
        4.3.14 光催化降解制革工业废气中N,N-二甲基甲酰胺的应用效果第159-161页
    4.4 本章小结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66-168页
    5.1 结论第166-167页
    5.2 展望第167-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0-172页
导师简介第172页
作者简介第172-173页
附件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编码RNA:miR-638和MEG3的功能和转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的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分析研究